受美国打击海外避税力度的增强,受影响的区域正在扩大,其中就包括亚洲的私人银行。
其实,亚洲地区的私人银行早已面临转型压力,并且颇有“换血”的意思,伴随一批老牌私人银行家的退休,亚洲私人银行在中国香港近日又开始大张旗鼓地招聘前线销售人员。
香港银行学会高级顾问陈凤翔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瑞士私人银行扩大披露政策以前,香港私人银行业就已经受到了影响。他介绍,私人银行分为两种盈利模式,第一种是靠帮助客户保密,做更多税务安排,而另一种是依赖销售理财产品,但近日美国银行因误导投资者被罚款167亿美元,令私人银行的盈利之路越来越难走,逼迫私人银行不得不面临转型的危机。
老牌私人银行撤离亚洲
8月25日,有消息称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将旗下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分拆为欧洲和亚洲部分,并将这两部分业务出售;3月17日,法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宣布将旗下亚洲私人银行业务及部分信托业务售予东南亚最大银行星展集团。
“这些老牌的国际银行都做不下去了,说明私人银行业务确实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说。
除了国际私人银行在亚洲的退出,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在鱼龙混杂的行业中选择了离开。
“我之所以离开亚洲私人银行业,就是因为压力太大,银行没有给客户经理足够的时间和客户建立信任,有的东西又很刻板,帮不到客户,而且现在有太多客户经理到国内找客户,客户都觉得很烦。”一名已经离开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对记者说。
毕马威今年7月3日发表的报告指出,员工成本偏高、合规要求提升及行业竞争加剧都是香港私人银行面对的主要挑战。
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兼香港银行业主管马绍辉 (Paul McSheaffrey) 在报告中称,为了应对更严格的监管要求,私人银行可能需要花费巨资去提升他们现有的合规措施,包括科技、流程和数据收集。因此银行在未来几年需要调整策略去改善成本结构,并需要定下优先次序化繁为简,减低业务成本。
香港成亚洲富豪首选
随着一批旧人离开亚洲私人银行业,也有不少新鲜血液在不断注入。
一名接近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最近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瑞士私人银行招聘了不少销售人员,主要针对土豪客户,而不再像过往一样做内地富豪及官员生意了。
近年来亚洲财富正在不断积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今年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富有的地区,并将在2018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多富豪的地区,而中国地区的财富总量,更是在过去几年增长了49.2%。同时,2012年中国资产总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数量约为150万,而到了2013年,已经急剧上升至240万。
但实际上,亚洲的大部分资产并不是透过私人银行管理的,在中国,透过私人银行管理财富的情况也非常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增武曾在《财富管理》撰文指出,中国私人银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年末,9家信息明确的中资私人银行服务客户数量仅为21.6万,管理资产规模为3.13万亿元,各家私人银行都还在抢客阶段。
其中,香港是众多投资者的首选,在香港的国际私人银行超过40家。根据香港证监会最新数据,香港注册机构的其他私人银行业务达到2.75亿港元,而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截至2013年底也创下了16亿港元的历史新高。
恒生私人银行及信托服务主管陆庭龙对记者称,在金融海啸后,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曾经出现短暂的不景气,但在2012年开始奋力猛追,香港本地和中资的私人银行都非常积极在扩张。
“如果说瑞士的私人银行失去了它们的优势,那我觉得这对我们香港乃至亚洲的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避税问题主要针对的是高税率国家,中国香港税率不高,仍可以是有钱人的选择之一,另一方面,在香港的私人银行很多都是商业银行旗下附属的私人银行业务部门,我们的绩效都会在每年商业银行的年报内披露详情,这对我们本地的私人银行业务影响并不大。”陆庭龙说。
对于亚洲私人银行如何转型的问题,陈凤翔表示,私人银行要转型就不能按照过去的模式生存,在做好了解你的目标客户(KYC)的前提下,增强市场管理,并且新增部分传统业务,包括贷款业务。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为个人客户量身定做的要求。比如,一位企业家在私人银行业务中,个人资产可以得到专业充分的建议,但对于企业资产的管理也会有一定需要,而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并不会评估这名企业家自身的情况,未来私人银行团队需要更加专业,把个人及企业的业务都互相补充,真正为客户实现量身定做。
随着客户群的不断变化,陆庭龙承认,对于私人银行家也确实有一定挑战,未来需要提供更多多元化的服务。每年内地私人银行客户的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多了很多投资移民的需要,而私人银行家就需要去满足客户需要,比如帮助客户寻找最专业的投资银行移民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