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地利差才100个点子,而给中资企业放贷的利差动辄280-300点。高收益摆在那,谁都想利用有限的额度多向大陆放贷。”一位驻港台资银行的高管说出了整个业界的心声。
截止到6月底,台湾地区“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管会”)的统计显示,台湾全体银行对大陆的曝险(与中国大陆相关的信贷资产)共计1.6万亿新台币,包括投资、授信和同业拆借总额。但必须注意,官方口径既不包括1年期以内的贸易融资(以内保外贷为主),也没有算入经香港和第三国/地区借入并最终在大陆使用的信贷。
而按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银行业对大陆的整体曝险在去年底已高达900亿美元(约合2.7万亿新台币);惠誉预计,大陆曝险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将在未来2年内翻倍,达到13%。
从2010年开始,台湾地区“金管会”几度放宽对大陆的授信和投资限制,大陆曝险金额的上限从最初的30%银行离岸资产到100%的银行资产净值。但依据7月公布的信贷数据,永丰商业银行、兆丰国际等多家商业银行的大陆曝险金额已逼近法定上限的1倍净值。
上述台资银行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金管会”近期已明确拒绝了任何企图再度放宽大陆曝险监管的诉求。换言之,在监管盲点中寻求突破将是台银在额度渐渐枯竭下的合理选择,贸易融资和高杠杆的大陆子行业务成为众矢之的。
惠誉台湾区银行金融评级部主管李信佳(Jonathan Lee)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风险可控,但对大陆曝险的监管存在盲点,容易被渴望逐利的商业银行钻空子。整体而言,制造业为主的尾端风险正在台湾银行体系中不断增加,跨境套利活动亦在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就此联络台湾地区“金管会”,至截稿时,暂未获得回应。
监管盲点
同样的时间节点,惠誉统计的台湾银行业大陆曝险占到所有银行资产的7%,而官方统计却只有3.5%,监管是否存在盲点?
翻阅监管法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金管会”对大陆曝险的统计存在多项豁免。首先,短期贸易融资(1年以内),包括进口、出口、应收账款和票据贴现等一概不计入大陆曝险;这与香港金管局的做法差异很大,无形中更是助长了银行为了逃避额度监管,多做类似内保外贷的业务。李信佳表示,初步统计,这部分金额到去年底已高达200亿美元。
一名在福建经营贸易的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台湾地区的银行对内保外贷的申请非常欢迎,在核对贸易订单后,期限一年的贷款最快1个月就能放款,借款利率普遍低于3%,对比香港有不小的利差优势。更重要的是,台湾地区的银行在完成首次授信后,由于有大陆银行开出的信用证,对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查得“比较松”;他在短短半年内已成功在台湾获取了2笔内保外贷,获批金额与申请一致,不会打折扣。
根据惠誉从台湾地区数十家银行拿到的信贷质量反馈,短期贸易融资的不良率低于0.5%,有担保的贷款逾期率更低。
“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如果欧美需求再次重复前几年的低迷周期,很多制造业台商在大陆的子公司就会出现流动性紧缩,再加上内保外贷中无法规避的套利活动,台湾地区的银行体系就会经受考验。”李信佳认为,“金管会”到目前为止对大陆曝险采取了谨慎负责的态度,但监管上存在盲点,统计数据也欠缺透明度,在法定额度行将饱和的背景下,变相鼓励激进的银行放松警惕,多做套利有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