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在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期间表示,建议尽快出台发展普惠金融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营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焦瑾璞是在6月21日由《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金融》杂志社等主办的“金融改革、影子银行与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该论坛由《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主持。
参与论坛的学者专家提出,要促进金融机构提供更好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而制定衡量各省市普惠金融的发展指数也需要不断完善改进。
正规金融机构需带好头
焦瑾璞认为,目前最主要是正规金融机构如何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然后才能引导其他主体参与普惠金融建设。他表示,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是反传统的,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有很多。比如在贷款方法方面,传统金融是拿着放大镜找问题,而微型金融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在抵押技术方面,传统金融是要求良好的财务报表和抵押物,而微型金融是注重活材料和人的品质。
在焦瑾璞发言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兰日旭认为,对于普惠金融,政府要做好两点,一是建立可操作的体系,二是做好风险教育,让消费者感觉到金融本身就含有风险。
广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陈平则称,正规金融要有一定的规范管理,最起码要备案,从规范的角度可能还要审批,可以考虑逐步走向备案制。他建议,中央层面不要管得太死,要给地方多点权限,因为地方更“接地气”,更了解金融产业的需求。就金融机构而言,本身就是多层次了,现在大的金融机构好多,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中小金融机构都拿到中央审批,这也不现实,应该给省、市审批,下放审批权限。另外从文化的角度,在大的金融机构里面,产生真正的普惠金融还不容易,因为大机构的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十年,转变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鼓励地方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指数研究需改进
焦瑾璞称,GPFI(金融包容性全球合作计划)从去年开始制定了较为全面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服务的获取、使用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焦瑾璞的团队花费半年时间计算研究,得出了“我国各省市区普惠金融指数图”。焦瑾璞称,我国各地金融普惠程度与发展进程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呈东中西的梯度分布。普惠金融方面,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走在第一方阵,而西部地区多数也处于低金融普惠区,但是加入人均因素之后,传统的人口大省山东、河南、河北等排名靠后,青海、宁夏等西部人口小省位置前移。而关于这个指数的制定,还需要继续修正。
针对焦瑾璞及其团队的报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认为,指数的制定要考虑到网点抽样的问题,不同的抽样方法,结果就可能不一样。包括农民获取信贷的可能性,这是衡量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指标,而金融机构的网点能扶持到什么程度也需要衡量,各种指标应该综合来看才能比较全面。
王曙光称,很多地方也许有网点,但未必提供好的金融服务,一些地方没有网点,但它的服务并不一定差。比如在山东,很多地方村里面没有网点,但是每个村里面都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网点的电子化、虚拟化,在村里面可以实现支付授信、存取款、汇款。所以光看网点数据的指标,可能忽略了很多金融创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晓辉则称,在中国传统农村地区,有的金融服务具有民间性质,普惠金融指标应该予以体现。
焦瑾璞也称,对于界定普惠金融的概念和范围,应反对普惠金融广泛化;目前需要正确衡量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缺什么、补什么,不能一哄而上”。普惠金融可以理解为“普之城乡、惠之民众”,加入以人为本的因素,要使金融服务对象切切实实地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和机会。“并不是你非要给他贷款。有些人给他贷款改变不了,就不能给他贷款。不能说金融包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