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玉海 温州报道
“"都教授"的身价是不是比黄晓明还高?”
5月21日,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奥康位于温州瓯北千石工业区的总部时,奥康人还沉浸在前一天“都教授”到来所掀起的旋风中。
为了向“快时尚”方向转型,有着26年历史的奥康鞋业,花高价请来当红的“都教授”金秀贤做代言。不过,相较于在制鞋行业内的纵向升级转型,奥康由制鞋向金融业的战略转型,则要艰难得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整个温州资本蝶变的缩影:即由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嬗变。
资本变迁缩影
就在“都教授”空降奥康、高调走秀之前不久,国务院于今年3月批准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温州的正泰-华峰组合入围,而奥康-报喜鸟(002154,股吧)联盟落选。
对于多年来矢志进军金融业的奥康集团而言,这只不过是其漫漫金融路上的又一个挫折而已。
1988年创立的奥康鞋业,从其创立到如今的进军金融领域,无不与温州民间资本变迁历程相契合。
“温州"第一桶金"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温州推销员赚取的商业利润。”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曾将温州的民间资本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是商业资本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剩余劳动力从耕地上转移出来,兴办了大量家庭企业,但当时最活跃、积累资本最多却是号称“十万大军”的走村串户的商品推销员。日后的奥康董事长王振滔,也是当时温州推销大军中的一员—通过在武汉租赁商场柜台经销温州皮鞋,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1988年,王振滔回到温州创办奥康鞋业,进入产业制造领域。而温州大规模的由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型则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1993年,为改变温州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假冒伪劣问题严重等情况,温州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
“当年民间资本开始由商业资本为主向制造业资本为主转移,出现了大量以轻工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周松山说,到2004年,温州就拥有了26个国家级生产基地,温州民间资本迅速发展壮大。
2004年,奥康开始进军金融业。先是计划参股一家民营银行,未果;后又于同年联合神力集团、法派集团等8家温州民营企业,成立温州市首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并计划涉足以金融业为主的多项业务。
“从产品到品牌再到金融,这是大多数出身实业的浙江企业家梦寐以求的。”王振滔说,“除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之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继续做大做强,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之路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
而整个温州产业资本进军金融领域,时间节点是2005年—主要表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中的民营化、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农村民营企业和业主的投资入股、小额贷款公司的民营化和村镇银行的组建以及各种投融资公司的成立等方面。未能进入金融领域的温州民间资本,相当一部分则进入了房地产领域。
银行梦
中瑞财团成立后,当年7月就试图申办“建华民营银行”,依然未果。而后,因股东分歧,财团也变更了运营方向,并未能顺利开启金融业之路。
“中瑞财团目前还在运营,主要做房地产开发,但做的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奥康股份宣传策划部经理王海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08年,奥康再次向金融业发起冲锋。这年10月18日,瑞丰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揭牌营业,注册资本1亿元,奥康集团为主发起人,占该公司19%的股份,为最大股东。这也是温州首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单位。
不止是奥康,自浙江省首批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开始申报后,温州一些大企业简直是趋之若鹜—虽然小额信贷公司经营方面受到严格管制。比如在温州乐清,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本地支柱企业为争夺小额贷款公司名额,不惜动用各种资源展开较量。
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看来,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将小贷公司视为可能进入金融业的跳板。
来自温州金融办的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小贷公司已有44家,注册资本金100多亿元。不过,王海龙介绍,奥康发起的瑞丰小贷公司虽然运行很好,“但由于限制太多,很难做大”。而这也是奥康在温州“金改”试验区成立后,再次申报民营银行试点的重要原因。
不止是奥康,整个温州民间资本进军金融,也都将银行当做几乎是唯一的突破口。
“温州人办银行的梦想太久了,从最早计划申办华侨银行、商会银行开始,银行对温州人一直有很强的吸引力。”温州金融办综合处副处长刘逍介绍。
刘逍认为,温州人对银行的格外青睐,可能与温州资本市场发展初级有关—2012年开始的这次“金改”之前,温州的直接融资基本为零,企业融资只有两个渠道:除了银行,就是民间借贷;想不到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更低成本的资金。
尽管此次申办民营银行受挫,王海龙介绍,未来金融仍然会是奥康重要的业务板块,目前正与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金融衍生品密集接触,未来会加快这方面的步伐。
刘逍亦认为,民营银行还是偏传统的金融,“温州产业资本转型未来可能要向资本市场方向发展”。然而,无论进军金融业的哪个方向,对于从商业、产业起家的温州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编辑 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