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始自2013年10月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有望扩容至城商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渠道独家获悉,包括南京银行(601009,股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徽商银行等大型城商行,已向当地银监局上报或正在上报试点方案。
一家大型城商行理财部门人士称,“目前主要是跟监管层口头沟通,目前还没有下发正式文件。”其所在银行已于5月底向当地银监局递交申请方案,至今尚未正式批复。
除参与监管创新试点,向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转型,标准化的工具发行,也是各银行纷纷想参与试点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今年春节过后,各银行开始自主发行资管计划,只有投资工具时才需要向监管层报备。工具也由额度控制,转向银行根据需要自主发行,不过仍需要向监管层报批。
试点由当地监管协调
据记者多方了解,目前参与银行资管计划试点的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浦发、招商、兴业、渤海银行、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共13家。其中,部分银行由于内部调整等原因暂未实际发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则最终未参与。
据知情人士介绍,最初试点仅10家,中信银行临时要求加入。在临近试点发行前,中行、农行、北京银行也参与进来。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也曾和这三家银行一起申请试点,但没有获批,尚不清楚具体原因。
根据《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业务试点操作细则》,工具的发起管理人只能是商业银行,且需具备实收资本不低于100亿元、已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部门等八个方面条件。
事实上,几乎所有城商行目前都达不到“实收资本不低于100亿元”这一要求。但这一标准并没有严格执行,因为北京银行当时的实收资本也不足100亿元。
各家银行的试点方案都是直接上报至监管层,而此次扩容的方案的上报程序则是由各地银监局出具监管意见,方案先报至当地银监局,再统一送至监管层。
北方一家中型城商行理财部门负责人称,近期与所在银监局进行了沟通。监管层对计划和工具的试点是“不鼓励、不反对”的原则,态度并不十分明确,具体由各地银监局出具监管意见。目前,其所在地方银监局给出了资金本、管理能力等10个要求,但是门槛并不算高,正在考虑上报方案。
上述大型城商行理财部门人士也表示,当地银监局提理财产品余额不低于100亿元规模等标准,但这个门槛很容易达到。这就意味着,资管计划的试点有望向城商行扩容,目前尚只有北京银行一家。
实际上,扩容早有预期。早在本报独家报道11家银行试点资管计划之时,就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对于试点是否会进一步扩容,监管层的想法是银行理财分级持牌,会逐步扩大试点,但不会所有银行都能参与,需要银行本身有一定的主动管理能力。”
发行拟常态化
对于此次扩容,也与目前计划发行放缓、工具交易不活跃不无关系。
多位银行资管部门人士介绍,今年春节过后,各银行开始自主发行资管计划,并纳入到某一产品体系中日常化管理,只有发行投资工具时才需要向监管层报备。资管计划有开放型、净值型的硬性要求,监管层意在鼓励银行理财探索基金化。
工具也由最初两批的集中发行、每家银行控制5亿-10亿元额度,转向银行根据需要自主发行,不过需要向监管层报批。
某股份行资管部门人士称,目前明显感觉到资管计划发行在放缓。开放式产品特别是在去年年底时,面临较大的大额赎回压力,部分产品在第一个开放日后规模即被“腰斩”,不容易做大规模,对整个理财规模帮助不大。净值型产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者接受度不高,推广上还需要一定时间。
与此同时,由于试点初期参与主体并不多,工具交易量并不活跃,很多都是各家银行提前商定好后互持。而且,工具的定价比较市场化,利率也随行就市波动较大。去年底,部分企业觉得成本太高最终取消了发行。
上述人士介绍,工具的交易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因为各行内部风控标准不统一,部分银行的内部交易流程较长且效率不高,投它们的工具就比较麻烦。
在融资主体的选择上,监管层有“窗口指导”,希望支持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地区,主要对应以往“非标”的融资主体,试点初期主要以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国企为主。
不过,上述股份行资管部门人士指出,有一家银行一次性上报六七个工具,结果全被“否决”,对融资主体的行业限制监管层也需要进一步明确。(编辑 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