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业业务监管趋严、存款利率上浮,以及互联网金融逆袭等因素的接连作用下,5月20日和21日,银行股再一次全部跌破净值。
银行股集体跌破净值的背后,是市场对于资产质量的担忧。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上市银行依然缺乏清晰的转型战略和明确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撑。
银行股为何屡破净
此前持续压制银行股表现的政策面因素包括同业监管、存款利率上浮等政策,年初以来相继落地。
5月21日,高盛以政策不确定性为由下调中资银行股票评级和目标股价。高盛将中资银行H股目标股价平均下调8%,A股目标股价平均下调7%,以反映净息差压力不断扩大和不良贷款可能增加等因素。
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和互联网金融的逆袭之外,分析人士还认为,地方债违约的风险和过剩产能以及贸易融资带来的不良贷款大幅新增也是影响上市银行估值的重要原因。
据同花顺(300033,股吧)数据,16只银行股中,破净幅度最大的交通银行达36%,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净值跌破幅度也有30%,中国银行破净幅度也达到24%,其余还有10家银行股破净幅度在10%~20%。
在深度破净的背景下,交通银行5月14日发布公告称,该行13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分别于5月13日和14日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A股股票,合计56.31万股。这是国内上市银行高管首次集体从二级市场自费购买公司股票。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认为,在早已破净的情况下,如果连管理层都不敢增持本公司股票,就更无法说服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高管增持对短期提振市场信心很有帮助。
银行股集体破净的背后是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以及存款的不断流失。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不良率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至1%,回到2011年末的水平;年末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增加922亿元,同比增长20.1%,不良余额基本回到2008年底的水平。
而2014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9个季度上升至1.04%,不良贷款余额则连续10个季度上升至6461亿元;前3个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541亿元,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新增992亿元的50%。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8.45万亿元,减少65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3万亿元。
高盛分析认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推动的GDP放缓、企业盈利放缓以及在企业杠杆上升的形势下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而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和GDP放缓也令净息差压力加大。
资产质量的忧虑
当前,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不足0.9,处于历史底部区域,而这也反映了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导致成本较低的存款从银行流出,加之严格的75%贷存比上限,银行被迫进行存款竞争,并发行成本较高的理财产品。
虽然资金成本提高以及不良贷款大幅上升造成利润增速下滑,但国内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增幅依然超过10%,利润总量依然可观,银行业净利润依然占据着2013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在市净率低于1倍的背景下,多家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发行优先股融资,并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截至目前,已有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公告将发行优先股,合计发行2100亿元。瑞银证券分析师甘宗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发行优先股有利于解决上市银行在市净率(PB) 低于1倍时的融资问题。”
但高管增持和发行优先股似乎还远不够,国泰君安证券认为,通过管理层增持提振市场信心动机不言自明,但缺乏清晰转型战略和明确利润增长点支撑的短暂股价刺激难具持续性,市值管理远不止高管持股计划这么简单。
至于当前银行股的价值,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认为,影响银行股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银行的经营模式、再融资和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部分银行已经积极主动调整战略应对经济转型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预期银行积习已久的经营模式在中短期内完成华丽转身也不现实,中短期应着眼关注银行的再融资和资产质量压力。
有资深银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即使国内上市银行的再融资问题可以很快消除,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上市银行依然难以打消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忧虑。”
“未来只要经营模式实现超预期突破或资产质量拐点预期形成,银行将走出报复性上涨的大行情,而高管自信增持已经释放出积极建仓的信号。”招商证券报告预计。
而甘宗卫还认为:“影子银行监管细则出台、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等结构性矛盾将制约行业估值修复,行业景气度向下趋势没有改变,中期仍然维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