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3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净利润增长困境也进一步显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14家主流外资行里,仅有澳新中国等4家的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其它的10家业绩均同比下滑。
“网点数量少、资产规模较小,且多数缺乏本土的品牌优势,当面临利率市场化压力、银行业不良率上升周期时,外资行受到的冲击肯定会比较大。”上海一位外资行高管向记者分析。
2013年,外资行以买入返售为主的同业资产科目中,普遍都出现了较为迅猛的增长,并且净利润增长靓丽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德意志银行(中国)的同业规模接近或超过同期的贷款规模。
“2013年6月,当市场出现钱荒时,因为大多数外资的存贷比都保持在70%以下,主要是作为市场上的资金拆出方,也是主要受益者。但受益程度显然不一样。”上海一位外资行高管向记者表示。
净利普遍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经披露2013年报的主要外资银行中,就净利润、总资产规模看,汇丰中国领先,分别达到36.99亿元、3658.24亿元。
第二梯队东亚中国和渣打中国在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07亿元和12.09亿元;总资产规模为2107.97亿元、1984亿元。
其它的则归为第三梯队,它们的净利润基本都低于5亿元,并且总资产规模少于1000亿元。如三井住友银行(中国)实现净利润4.5亿元,总资产规模为884.83亿元。
从资产规模来看,外资银行2013年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如渣打中国资产规模同比增长了18%,存款增长2%至1142亿元。华侨中国的资产总额也同比增长16.84%至589.73亿元,贷款和存款余额增幅分别达到14.5%和17.2%。另外企业银行和个人银行客户数量分别同比增长14.7%和8.4%。
不过受利率市场化、资产质量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资行在华的净利润表现普遍同比下降。如汇丰中国的资产总额虽然同比增长了22.6%,但是营业收入却较去年小幅下滑,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3.3%。主要受到去年下半年的债券熊市等因素影响,导致汇丰中国的投资收益下降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如其投资收益就少了2.89亿元。
如三井住友银行(中国)净利同比下降34%,其发放贷款和垫款增长18.5%,存款增长8.8%,但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都出现下降,另外其汇兑损益也表现不佳。
刚刚被台湾富邦金控完成控股收购的华一银行净利润下降28.6%,虽然利息净收入增长21%,但是资产减值损失却从1.43亿元猛增至3.37亿元。
同业规模猛增
同业资产猛增是外资行2013年业绩数据的重要“亮点”。另外,从大多净利润增速仍保持较高的银行看,同业资产占比猛增是它们的共同点。
如南洋商业银行(中国)(下称“南商中国”)2013年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从零增加至6.51亿元,存放同业款项也从168.81亿元,猛增至233.38亿元,速度远大于发放贷款和垫款的规模增速。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的表现更为凶猛,其在2013年的发放贷款规模略有下降,但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却从零增加至41.06亿元,拆出资金的规模从57亿元猛增至99亿元,两项合计达到140.06亿元,超过发放贷款和垫款的128.66亿元规模。在2012年,上述两项合计仅为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的43%。
在摩根大通银行(中国)的拆出资金交易对手中,境内金融机构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其中原始到期日不超过3个月的拆出资金占比过半。摩根大通银行(中国)也表示,从2013年6月开始,市场流动性相对紧张,而该行资金充足,在市场上一直为资金的拆出方,取得了较高的利息收入,其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了20%,净利润也增长48%。
德意志银行(中国)也是如此。其在2013年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到169.31亿元,同比猛增了145%。与发放贷款和垫款的规模相比,买入返售在2012年的规模占比仅为42%,但是2013年已经增至91%。2013年其实现净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73%。
中资银行的买入返售类资金以信托产品、资管计划和理财产品等高风险的非标类产品为主,目的是绕开信贷规模限制,外资行则主要接纳低风险的债券类资产,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向同业拆出资金是其主要的目的。
如摩根大通银行(中国)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类别主要是政府债券。汇丰中国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包括政府债券、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其中以政府债券占比最大。(编辑 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