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对银行发展来说是件宝吗?一句实话是,在过去几年,规模扩张是银行利润(业绩)增长绝对大头的动因。那些银行经营者们藏在肚子里的一句话是:规模扩张带来当期利润,才能使银行不论在系统内的“排排座”上,还是在向股东交业绩答卷时,都能表现良好。
那些银行经营者也不会说的另一句话是:当期表现的利润背后,是错期滞后的风险隐匿。这些风险可能会隐藏一两年甚至三五年,而经营者自身在其领导岗位上的任期也就这么几年。
中信建投整理2013年16家上市银行集体财报显示,即便在去年多家银行已经清醒意识到要将规模扩张转换利润的模式转变为由结构调整带动利润,但路径依赖让规模的扩张仍然贡献了业绩增长的八成。
不过,事态正发生着转变。因为资产质量风险的抬头虽然仍可控,但已不见得可压制。换句话说,滞后的风险开始蔓延。
在昨日的“2014中国经济论坛”上,交通银行行长彭纯就表示,传统的规模冲动型发展观与“比规模、拼扩张、高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在此压力下蕴藏了较大风险。究其原因,则是“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三期"叠加效应,使顺周期的银行业面临金融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加快和资本约束增强的三重压力。”“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彭纯说。
也正是因此,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至于转型方向,彭纯指向了“资本管理”的抓手以及“资本管理高级办法”的契机。被视作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去年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银行必须跳出既有的资本管理框架,站在一个符合国际水准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持续提升自身的资本管理工作。”
具体做法是“三个转型”:“从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兼顾规模与效益、高度重视技术提升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型;由传统的存贷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由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向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型”。彭纯说:“通过经营转型、业务和资产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
而在风控方面,彭纯表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被引入风险敏感的高级计量方法,将推动商业银行建立以风险识别和计量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交行本身的做法来看,彭纯说,该行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建立资本最小耗费与最大化收益联动的评估机制,将资本消耗水平纳入综合考核,以此促使业务部门和分行调整经营结构。其次,还可通过业务结构转型,延长或推迟资本补充的频率和时间,将资本的耗用具体化到每一笔业务。第三,是探索低风险、低资本消耗业务的发展方式。第四,是加强系统资源整合,整合业务系统、押品系统、内评系统和风险加权资产及资本充足率计量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