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3000亿元的额度将由20家金融机构分享,其中,国开行和四大行获得额度最多。与上轮500亿元时,大部分股份行仅分得几亿或者十几亿不同,一些股份行在此轮试点中获得的额度超过了百亿元 ]
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启动的第二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为500亿元,行至目前,额度几近用完。目前,监管层已经确定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额度,其规模将是500亿元的6倍,即3000亿元。
该人士还透露,这3000亿元的额度将由20家金融机构分享,其中,国开行和四大行获得额度最多。与上轮500亿元时,大部分股份行仅分得几亿或者十几亿不同,一些股份行在此轮试点中获得的额度超过了百亿元。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超过70万亿元。即使3000亿元的规模已比上轮大幅增加,但和庞大的存量资产相比,仍显杯水车薪。从2005年试点至今,信贷资产证券化已历时8年,实现常规化发展的呼声日益增强。
500亿额度几近用完
试点八年来,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谓走走停停。
据一位央行人士回忆,我国最早提出搞资产证券化是在1996年底,当时在一次住房金融的研讨会上,有香港专家提出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问题,当时内地已经开始有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但规模比较小,大家对于资产证券化还比较陌生。
1999年,建设银行给央行打报告,申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试点。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央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2005年12月,国开行和建行的两只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
但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其祸起过度资产证券化。由此,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陷入停滞:2009年起,再没有发行一单产品。但在资产证券化试点陷入停滞的同时,试点总结工作并未停止。2010年,由央行牵头、银监会等部门参与的资产证券化试点总结报告成稿并上报。
与此同时,理论界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由一开始的恐慌也日渐趋于理性。各界开始形成普遍共识:对美国而言,资产证券化是滥用过度,而在中国则是明显的发育不足。
从国际对比来看,2012年,美国证券化产品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欧洲证券化产品余额1.6万亿欧元,占同期债券余额的10.5%。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比例上,连0.5%都未达到。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刘建红就曾公开称,次贷危机表明,ABS是中性的,不是次贷危机爆发原因,只是充当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在于监管漏洞与ABS的过度运用。
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为500亿元。
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累计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896亿元。其中,2005年~2008年底,在第一轮试点中,11家大中型金融机构共发行17单,总金额667亿元;2011年国务院批准继续试点以来,已有6家机构发行6单,规模228亿元。
尽早常态化
据刘建红透露,目前,已经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运营良好,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逐步多元化,从未出现违约或现金流中断问题。发起机构包括了各类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财务公司,投资者涵盖了各类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等。
“资产证券化重启时,各家银行都在积极申请,我们才申请到十几亿元的额度。”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总行人士称,尽管额度与预期相比相差很大,但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大趋势,利薄也要上。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与上一轮500亿元相比较,新一轮资产证券化额度确定为3000亿元。
这意味着,新一轮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增加了5倍。但即便如此,相对于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3000亿元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截至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已经突破130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则突破了70万亿元。
长城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称,银行间市场重启后,无论是第二轮试点的500亿元额度,还是后续第三轮的额度,相对于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来讲微不足道。
“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阶段。”央行有关人士称,试点八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趋于多元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并且受到额度限制。由此,各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常态化发展的诉求开始加强。
9月下旬,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就表示,在盘活资产方面,正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争取尽早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亦在年中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上强调,将积极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