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两家被银行抽贷的企业,是祸起一笔稀里糊涂的担保。对此,这两家丽水企业的企业主李林和张聪感到非常难以接受。
2012年初,丽水当地一家名为爱丽芬特的服装出口公司有一笔货要出口给德国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李林和张聪分别帮其担保950万元和1000万元。
当银行找上门让他们代为偿还这笔贷款时,两人都傻了眼。“爱莉芬特还不上贷款,我们最终证明它是欺诈贷款,所谓的出口根本就是假的。”随之而来的抽贷,使李林的一家新公司的生产也陷入僵局。
银行介绍的糊涂担保
李林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示的担保合同显示:如果爱丽芬特公司出现偿还问题,李林对其这笔贷款需要负责,最高责任替爱丽芬特公司偿还950万元。
此外,合同中“甲方陈述与保证”一条中还包含“甲方清楚地知悉乙方的经营范围、授权权限。”
张聪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在一个工业园区,我知道爱丽芬特这家公司是做服装出口生意的,但并不认识,是银行的朋友介绍我为其担保的。
他说,本来自己原意并不想进行担保,因为此前一次担保出现了问题,所以格外谨慎,但银行的人说,这家企业出口的货物已经购买保险(放心保),银行给它的贷款金额是货物应收账款的70%,而保险公司赔付标准是90%,没有风险。
以前也做过外贸的张聪知道这种出口保险的操作规则,加之与银行搞好关系的考虑,便同意了这笔担保,李林的想法也类似。
按照他们的说法,由于经常和银行打交道,相互之间也比较信任,所以只看了担保合同就签了字。
张聪说,当时他还问了一句,既然没有风险,为什么还需要担保呢,银行的答复是目前类似的贷款还需要担保,但过几个月总行文件下来后,就不再需要担保了。
几个月之后,银行找上门要李林和张聪的企业代偿他们担保的贷款时,他们都十分惊讶。“因为这笔贷款没有风险,我们只是帮忙担保,怎么最后需要我们还钱呢?当时和银行的人去找爱丽芬特老板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这笔会还,那笔也会还。”李林说到这,不禁有些气愤。
销售合同造假套取贷款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李林和张聪才真正开始熟悉起这家本该早些熟悉的企业,爱丽芬特的确从事服装出口,德国买家也的确存在,保单也有,但所谓的销售合同等却并不真实存在。
“只要不造假,这批货出口以后,就是丢了,被烧了或者买家拒收,都有相应的赔付方案,基于这样,我才签担保合同的。”张聪说道。
被银行找上门的李林和张聪的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去找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出具的一份证明显示,爱丽芬特所说的德国公司承认与其有过贸易往来,但表示已支付贸易项下全部货款,当前贸易双方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张聪说,当银行找上门来后,他看到爱丽芬特申请贷款时提供的销售合同时,就发现这其中存在问题,很多地方明显存在复制的痕迹。
对于造假合同骗取贷款,爱丽芬特公司相关负责人也最终承认。
多位企业家都称,目前爱丽芬特公司已经倒闭,企业负责人还因牵扯骗取出口退税等问题接受相关部门调查。“这是一家被高利贷掏空的公司,他们套取的贷款很多也被用去还高利贷。”
企业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尽管爱丽芬特公司贷款一事的真相已经弄清,但李林和张聪的麻烦才真正开始。
两人所签订的担保合同中有一项写明:甲方保证债务人申请贸易融资所基于的基础合同真实合法,不存在欺诈。如果由于该合同使乙方受到损失,则甲方对乙方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咨询法律专家后,当时我和银行谈,既然爱丽芬特的贸易融资是假的,等于它的主合同都涉及诈骗,我们的副合同也应该无效。我们应该不需要承担经济责任。”张聪说。
他同时认为,银行在审核爱丽芬特贷款资质问题上也同样需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银行方面和李张二人商量的方案为,由他们两人互相担保,承担起爱丽芬特公司尚未归还的1000多万贷款,但没有得到张聪的同意。
张聪提出的办法是,如果承担这笔爱丽芬特没有归还的贷款,希望银行方面可以再额外贷出一部分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因为在这里我增加了这么多贷款,别的银行我贷款贷不了,而且由于互保已经引发许多危机,最坏的打算是如果李林企业出现问题,我可能会将这1500万贷款全部承担过来,所以我希望银行多贷一点,等我企业周转起来,再将这笔贷款清掉。”张聪说。
银行没有认可这一方案,这笔爱丽芬特担保风波的句号并未划上,鉴于张聪和李林在银行出现不良记录,所以他们在其他银行的贷款也相继被抽贷。
张聪本计划去年底开张的新工厂只差1000多万元就可以正常运转,因为融资渠道被堵塞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