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大混业”加速的趋势下,银行布局混业经营呈现多种模式。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等宏观动作都在加速形成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环境,银行对混业经营的需求凸显。就今年上半年情况而言,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在混业经营方面频频出手。
银行布局混业经营的模式首先体现在“全牌照”经营的提速,设立各类非银行金融子公司加快混业布局;其次是金融产品的跨界,例如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券商、保险(放心保)等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呈现出产品“混业”的状态;再次则是银行自身业务的综合化经营。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在传统存贷业务受到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下,会降低盈利对存贷利差的依赖,银行通过混业经营实现盈利的需求将是一个趋势。多重压力下,银行的混业经营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频出手“全牌照”
“银行加速混业,在拿非银机构牌照方面有很明显的体现。"大资管"背景下,资管牌照比较受青睐。”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
从已公布2013年上半年业绩的银行财报可以发现,上半年上市银行混业经营都有不同程度的布局,首先体现在“全牌照”布局上。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半年报显示,今年4月,兴业基金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兴业银行持90%的股权。此外,兴业银行接连拿下两张资管牌照,一个是兴业基金全资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一个是兴业国际信托下全资子公司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兴业银行持有兴业国际信托73%的股权。
华夏银行(600015,股吧)也在今年上半年迈出了混业经营的第一步,首先收入囊中的是金融租赁牌照。5月份,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30亿元,华夏银行持股82%。
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将完成对招商信诺人寿50%股权收购的后续相关事宜。今年3月,招行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收购招商信诺人寿50%股权,使得招行与招商信诺5年的拉锯战结束,也意味着招行取得了保险牌照。
“为进一步改善收入结构,扩大经营渠道,提高综合竞争优势。”招行表示,上半年,招行还收购荷兰投资公司(ING Asset Management B.V.)持有的招商基金21.6%的股权,该交易近期也得到了证监会的放行,收购完成之后,招行持有招商基金的股权比例将由33.4%提高至55%。
加速混业的过程中,正如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所描述,资管牌照确实是银行的“香饽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也于今年4月成立了其孙子公司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7月份该公司还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扩容,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增加至1.25亿元。
混业“甜头”
“混业经营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也可以降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方面带来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佩珈对本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不少银行已然尝到了加快混业所带来的甜头。
招行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招银租赁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75亿元,同比增长69.6%;招银国际业务实现净利润1.72亿港元(约1.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28%;招商基金实现净利润8000万元。
混业迈步的华夏银行,其华夏金融租赁则没有在一开始就实现盈利,截至6月末,华夏金融租赁实现净利润-1330.93万元,资产总额为33.01亿元。不过,华夏银行表示,华夏金融租赁“正在积极准备开展相关业务”。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银行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甜头,并非仅在于盈利,同时也在于更好地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银行之所以积极抢拿资管牌照,其中一部分意义可能在于建立自己的表外业务通道。”该人士称。
寻新增长点
金融产品的跨界交叉是银行混业的另一个重要模式,主要体现在银行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设计理财产品,如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等。由于这些理财产品,让银行表外规模迅速增长,同时也加剧了监管的难度。
李佩珈认为,银行表外理财、同业业务跨界等方面也具有银行混业经营的内涵,这表明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国金融机构产业出现边界模糊,金融行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可能会产生一些灰色地带,需要监管的加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
监管层也注意到了交叉性金融产品、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中所隐藏的风险,因此,国务院在批复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中,将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纳入该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中。
“从监管联席制度来看,对银行的混业经营,未来监管有可能更加严格。”李佩珈分析称,面对监管趋严,银行混业经营更应该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在市场化改革中抓住新机遇。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令利差缩窄,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有可能成为银行新的盈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