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事件让整个金融界见识到央行力量的同时,也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这个诞生自2007年但却对普通民众相对陌生的指标推向了前台。
在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的当下,Shibor将很有可能取代存贷款基准利率,成为未来央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其实,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一般也以短期的金融市场利率为目标利率。
目前,Shibor已成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反映的是银行获得批发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的关键性指标。从央行对于Shibor寄予厚望的种种迹象来看,利率市场化这盘棋局中,Shibor是承担这一目标利率的最佳选择。
甚至在一些研究人士眼中,利率市场化完成并不是以完全放开利率管制为标志,而是要看是否建立了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代表性的目标利率。要不然,央行将无法实施利率政策,金融市场也缺乏基准利率。
存款利率放开的必备条件
7月19日,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一步,但出于种种考虑,央行此次改革并没有变动存款的利率。
解释原因时,央行称,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同时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
事实上,除了存款保险机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等金融基础设施之外,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出发,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贷款基准利率失去意义,而当前金融市场缺乏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央行可调节的基准利率就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银行近期发布分析报告指出,国际经验显示,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因此多数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一旦取消管制,在许多国家,利率将在资金供求力量推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在这个时候,央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利率大幅上升、企业成本增加、物价上涨;财政债务利息负担加重、银行经营风险加大、抑制投资、减少消费等。
显然,这些并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状况。因此,在最终放弃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前,需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央行寻找到目标利率,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这一利率进行调节,而金融市场亦将这一目标利率视为基准利率。
Shibor当仁不让
所谓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从国际比较来看,各国基准利率的选择,一般选择市场基准性较好、便于中央银行操作、政策传导效果较好的货币市场利率,主要以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为主。其中,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英国(Libor)、美国(FFR)、日本(Tibor)、欧盟(Euribor)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德国(1W和2W回购利率)、法国(1W回购利率)、西班牙(10D回购利率)。
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基准利率,市场上的一些重要的利率承担着“准基准利率“的部分功能。例如,再贴现率、央票利率、国债利率、Shibor利率等。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关键是要选择、培养一种能够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调控又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目标利率。
综合来看,Shibor是央行目标利率的最佳选择。
去年8月,央行副行长李东荣在2012年Shibor工作会议上就表示,推进Shibor建设不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抓手,也是金融机构完善经营机制的抓手。
李东荣当时透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的金融市场交易中,73%的货币市场交易有报价行参与,全部的固息企业债、31%的固息短融和17%的浮息债发行以及45%左右的衍生品交易以Shibor为基准定价,同业存款、票据业务和理财产品定价也广泛参照Shibor。
Shibor是金融机构资金拆借成本最直接的反映,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的松紧变化,制约着整个利率体系中的其他市场利率。与此同时,由于同业拆借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交易机制效率较高,同业拆借利率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
许多商业银行以Shibor建设培育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总利润目标统领的利率管理架构。这在为银行实现经营模式转型的同时,也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实在央行的通盘考虑中,Shibor的重要性已然明确。
李东荣就明确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按照这个方向,央行在2007年正式推出Shibor,把它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