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贡
近日,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去年全年融资总规模的64%。
主导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跳升的,并不是传统的银行信贷,以债券、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才是真正的主角: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则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针对上半年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称,多元化的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基本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计还显示,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此外,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0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835亿元。
M2趋近13%目标值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比上月末低1.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1%,比上月末低2.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6月份货币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是存款同比少增。”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要是随着相关金融管理政策出台,特别是中下旬后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加大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力度,适度调整了月初过快的信贷投放节奏,同业运用渠道有较大幅度的收缩,减少了存款派生。
统计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6万亿元,同比少增了1.26万亿元。但从上半年来看,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则增加9.09万亿元,同比多增1.71万亿元。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
上述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还称,加之上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对货币增速也有一些影响。此外财政存款同比少减较多,由此也相应地少增了一部分存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6月末M2的增速较5月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央行的调控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其实,14%亦高过了年初确立的13%目标增速。“从货币供应量来看,目前并不紧。”
上述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总体来看,6月M2增速放缓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也更趋近于年初确定的13%的预期增长目标。
非信贷渠道“跃进”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超过10万亿元。从构成看,在人民币贷款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社会融资结构更趋优化。”上述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总结了社会融资规模迅速增加背后的三个特点。
一是人民币贷款增长平稳,但占比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0.0%,同比低12.4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带动直接融资比重继续上升。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合计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3.3%,同比高0.8个百分点。
上述两个特点表明,今年上半年,融资去贷款化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而根据《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直接融资占比将要超过15%以上。从目前来看,这一指标将轻松突破。
除了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之外,第三个特征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获得的融资明显增多。上半年实体经济以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方式合计融资2.86万亿元,同比多1.43万亿元。
具体来看,10.15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629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多增895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22万亿元,同比多3965亿元。
占比上,人民币贷款占比下降12.4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委托贷款占比11%,同比高4.8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12.1%,同比高7.8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2.1%,同比高1.5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所谓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概念和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用银行融资和非银行融资的表述更为确切。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大量债券,另一方面亦通过表外业务,融出大量资金。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整个融资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