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峰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中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面目强势崛起。商业化、平台贷款,乃至混业经营,都堪称它的最新标签。
“过去三年,通过大量发债,农发行资产大规模扩张,几乎扩大一倍,业务范围大大拓展。”一位监管人士近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这一点始终存在争议,一些人甚至认为,农发行开展商业性业务是"趁火打劫"。”
上述监管人士并称,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农发行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作用;而事实上,农发行的转型似乎成了下一步政策性金融改革的难点。
平台贷狂飙
近年来,尽管农发行改革方案尚未明朗,该行早已突破“农业”与“政策性”的属性,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契机,在中长期基础设施信贷领域迅猛生长,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疾速前行。
农发行2012年年报显示,去年年末,该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1844亿元,增长16.5%。不同寻常的是贷款结构。去年该行累计发放政策性的粮棉油收储贷款5384亿元。据披露,2012年农发行累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604.6亿元,支持项目1788个;该行2007年年报显示,其全年投放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仅为446亿元,5年间增长了5倍。
去年5月底,刊登在农发行网站的一篇新闻稿透露,截至2012年5月20日,该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121亿元;其中,粮棉油购销储贷款余额8588亿元;各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8281亿元。
在今年初举行的农发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行长郑晖表示,2013年要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郑晖称:“这是我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所在,也是我行信贷支农的最大潜力所在。”
所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其实质是平台贷款。农发行在江西省赣州市的“惊艳表现”足以说明一切。
赣州市金融办网站2011年底发布的一篇通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30日,该市纳入银监会“名单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67家,有贷款余额的58家,其中农发行赣州市分行支持的29家,占全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50%,贷款余额占全市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的67%。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的一位人士去年7月曾撰文称,自2006年农发行以政府融资平台作为融资对象开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以来,连年实现跳跃式发展。“然而,该类贷款绝大部分信贷资金投入到所谓的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中,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审计署在2010年公布的一份审计报告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审计结果显示,农发行部分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性贷款存在风险:一是向开工手续不全、配套资本金不到位的建设项目发放贷款;二是有些政府融资平台采取弄虚作假方式套取贷款。
据审计署调查,2007年至2008年,5户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使用虚假合同和假发票从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套取11.72亿元贷款。在河南,2008年农发行巩义市支行在相关项目审批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向当地政府融资平台发放河流综合治理项目贷款6.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