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正逐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大棋局中的马前卒。
五大行日前公布的2012年业绩报告显示,国有大行普遍加速了国际化进程,其境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局面。
以工行为例,2012年末,该行业务已横跨六大洲,境外网络扩展至3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数量达到383个。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三年前的2009年末,工行境外机构数量仅有162个。换句话说,三年时间,工行境外机构的数量增加了1.4倍。更有意思的是,2012年末,工行境外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627亿美元。假设这1627亿美元为一家单独的商业银行,其资产规模亦能排进全球银行前100强之列。
中资银行近年来普遍加速国际化,除了分散地域风险等考量外,抢搭人民币国际化便车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分析人士预计,未来15至20年间,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乘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国内银行加速了国际化的步伐。而对于希望成为国际一流银行的中资金融机构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乃是一门必修课。
清算行争夺战
由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并无明确的起始点,银行业界普遍以1981年11月中国银行在纽约开设第一家境外分行作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开端。若以此计算,中国银行业进入国际市场已有近30年时间。
“但实际上,中国银行业开始大规模布局境外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一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包括工行、建行等在内的国有大行,普遍加快了在境外的布局。
由此,国有大行之间的竞争从境内延续到境外,其中最典型的一例便是人民币清算行资格的争夺。
今年2月8日,人民银行宣布,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为人民币清算银行。这意味着,工行与中行之间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资格的争夺,终于画上句号。
目前,金融机构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跨境人民币资金的清算和结算:一是通过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代理行进行清算。三是通过开立非居民账户进行结算。
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阶段,中资银行普遍致力于成为人民币清算行。一旦获得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沉淀和中间业务收入,还能够以清算产品带动贸易融资、出口信贷、金融机构融资、外汇衍生工具乃至发行债券等投资银行一系列产品链的发展。
据中行公司金融总部(国际结算)总经理程军介绍,央行通过招标的方式,评估各个方面,包括银行的能力、影响、前景、人员情况,通过综合的平衡考虑,包括业务布局的广度和分配度等,综合选定一家清算行。
截至目前,中行是我国港澳台三地指定的人民币清算行;工行则是新加坡和老挝的指定人民币清算行。
人民币国际化大趋势
统计显示,2012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8.4%。
程军称,人民币正逐步成为企业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新选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根据中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黄志强的预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可能需要15~20年的时间,按照国际货币的三大基本功能(计价结算、投资贸易、国际储备)梯次推进,顺次取得质的突破。到2025年前后,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
一名国有银行人士认为,当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机,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美元的国际地位广受质疑,欧元区面临解体危险,日元的市场份额在萎缩,英镑也日益被边缘化;而同时,中国经济地位提高,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
从过去的三年多来看,自2009年央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不仅跨境使用迅速增加,而且以香港为中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快速发展。
根据黄志强的预测,贸易结算及存贷款方面,保守估计2015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将达到6.4万亿元。与之相适应,香港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市场也将于2015年达到5.1万亿元和1.3万亿元的水平。
海外融资方面,假设海外人民币债券在2015年能够达到GDP的1%(目前美元债券和日元债券占其GDP的比例分别在6%和5%),那么将有超过6400亿元的发债规模,债券存量也将超过6000亿元。
人民币FDI方面,黄志强还预计随着人民币FDI的逐步开展和规范,人民币FDI的比例将逐年稳步提高,2015年达到FDI总量的35%,金额超过5000亿元,有效替代美元等其他国际货币。
显然,这些数字已经充分说明海外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
四大机遇
“通过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再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将使国内商业银行真正实现凤凰涅槃,真正实现建立国际一流金融企业的目标。”在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看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机遇,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极大地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基于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的判断,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还曾撰文表示,要全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姜建清称,工银亚洲将加大业务创新,不断丰富人民币产品线,尽快建设成为全行境外人民币业务中心,同时充分利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两个市场、两个价格”的机会,争取成为全球重要的人民币做市商。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则将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细化为四个方面:其一,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人民币国际化后,可能会提高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还会在境外产生大量人民币的沉淀。海外机构可以在存贷款业务上增加很多的机会,机遇比较多。
“其二,人民币国际化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会有很快的增长,包括境外人民币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同业市场逐步建立健全,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跨境和海外人民币结算提高中间收入的机会。”王洪章还表示,其三,能提供更多人民币投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后,以人民币计价流通的金融产品不仅在市场上运作,将来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可以做他们的投资工具。而中国的银行业则可在人民币国际化当中,作为投资者、代理人,参与境外人民币投资市场。“最后,还将加速境外人民币产品的服务创新。”王洪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后,境外机构包括居民,对人民币计价产品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这些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创新,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很多的机会。
资本、网点两道关
樊志刚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也蕴含着许多风险和挑战,比如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等。
而从当下来看,中资银行国际化面临最紧迫的关卡却主要是资本和分支机构有限。
资本金方面,2012年《银行家》杂志排名第三的工行、第六的建行、第九的中行、第十的农行的资本分别是1400亿美元、1191亿美元、1112亿美元和964亿美元。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国银行、摩根大通、汇丰控股、花旗集团和三菱金融集团的资本分别为1592亿美元、1504亿美元、1396亿美元、1319亿美元和1170亿美元。
“尽管近年中国商业银行资本有所提升,但毕竟积累时间短,且资本主要为国内资产所占用,国际化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中行公司金融总部总经理林景臻认为,目前让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大幅压缩国内资产占比不太现实,境外发展初期资产业务占比较大,国际化必然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中,仅中国银行的境外资产占比超过20%,其他银行占比均不足10%。
“在不少国家,资本金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业务规模的大小。”一名国有大行人士称,比方说,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也有贷款集中度要求,即子行最大贷款额度不能超过子行资本金的若干倍。当地子行要扩大业务,就需要不断补充资本金。
此外,相比于西方老牌跨国银行,中资行还面临全球网点布局不足的劣势。
统计显示,2010年末,中国1.3万多家“走出去”企业在境外设立了1.8万家企业,分布在178个国家或地区,但其信用水平难以通过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国际市场融资。而以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为例,该行境外机构仅覆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36个国家,2012年末,其拥有境外机构613家。
相比之下,汇丰控股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8000多家分支机构,花旗集团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000多家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