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肖怀洋
特邀嘉宾: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向松祚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屈宏斌
1
一季度数据异常变动说明什么?
短期融资导致社会融资规模有水分
证券日报:怎么解释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大幅增长58%,同时人民币贷款占比锐减18.6个百分点,而信托贷款却在猛增?您如何看待一季度数据的异常变动?
李志强:社会融资总规模增加,可能很大一部分是以前的融资到期,需要再融资。信托贷款增长最快,因为信托渠道相对更容易获取资金。一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大幅增长,相当程度是解决再融资,借新还旧,社会融资规模是流量,并不是存量。比如3个月期限的融资,在这个季度表现在融资规模里,到期之后需要再融资,到下季度又体现一次。但是5年期限的银行贷款在5年之内都不会再体现到社会融资规模当中。在社会融资规模几个大项里,增加较多的未贴现票据肯定是短期融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期限也不太长,只有企业发债和信贷有可比性,不会被反复计入。短期融资会导致社会融资规模有水分。
沈建光:一季度金融数据高于预期。其中,企业债券和信托贷款增长明显,显示了由于地方项目加快上马,融资平台正在通过多渠道寻找资金。3月企业债券融资中,城投类债券的发行大概占比约达87%,显示靠基建拉动的稳增长仍存在很大的资金需求。
而人民币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占比仍旧低迷,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不足,反映了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较大。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从2月2826亿元继续下降至2530亿元,反映了在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出口低迷的情形下,微观企业动力不足。而除了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所下降以外,3月短期贷款及票据、居民中长期贷款均有上升。
另外,一季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部分原因也在于资本流入。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为3.44万亿美元,比去年年底增加了1284亿美元,反映了资本流入的格局。同时,最近外汇占款数据的持续增加与贸易数据一反常态,也均说明了这一现象。
向松祚: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和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证明我国社会融资体系、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直接融资已经占据我国社会融资总额差不多一半,相应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持续下降,开始退居相对次要地位。此一重大变化,一则是喜一则是惧,喜的是社会融资渠道、市场、产品、机构日益多元化,符合我国金融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利率市场化和其他各项金融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忧的是急剧增长的直接融资产品里面,蕴涵了相当的风险,许多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结构不清晰,责任不清晰,风险披露不充分,承诺回报过高,都给未来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城投债等债券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信托贷款维持超高速增长,事实上信托贷款已经连续5年增速超过50%;三是银行理财市场继续增长;四是委托贷款和投资性房地产增长较快;五是银行贷款增长亦较快。总体来看,一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形成鲜明对照,从一个重要侧面说明我国货币金融信贷体系(虚拟经济体系)和实体经济体系继续背离,货币金融体系相互投资、内部循环、信用资源空转、无法流入实体经济。此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鲁政委:一方面,这表明社会融资结构日益多元化,这是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表现。这实际上是近年来中央不遗余力推动直接融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说信贷的定价仍然存在一定的管制、非信贷的定价则无明确的管制,那么,这实际意味着利率市场化不知不觉中开辟除了一条新路径:由此前的重点改革存贷业务,转而发展到目前的努力扩大管制利率之外的按市场利率定价的融资,让后者最终包围吸收前者。
屈宏斌:银行信贷占比逐渐往下走,主要是一季度直接融资中信托贷款涨的多,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在去年就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三、四季度企业债增长也比较快。表明企业对于银行信贷资金依赖程度下降,融资渠道更多,成本更低,这也是“十二五规划”中金融改革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