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清算体系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它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这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昨日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3)》(下称“报告”)的论断。报告认为,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降低了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需求。
第三方支付将临洗牌
目前,我国已建成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
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11亿笔,金额1286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6%和16.5%。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结算业务114亿笔,金额357万亿,分别是2007年第一季度的3.2倍和2.96倍。
而根据上述报告,2012年,非金融支付机构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为10.1万亿元。可见,整个支付系统中,非金融各支付机构所占比重尚小。
占比尚小,意味着发展空间的巨大。
快钱CEO关国光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第三方支付行业处于爆发期。昨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也表示,最近几年,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和物流结合之后,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容忽视。
截至目前,央行已经累计发放了223张支付机构牌照,业务范围覆盖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多个领域。
报告称,在获得牌照的支付企业中,相当部分将目光瞄向互联网支付领域。此外,移动支付和预付卡发行也是支付企业集中的发展领域。同质化的发展将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行业整体处于微赢利的水平。”报告判断,对于非金融支付市场而言,市场参与主体面临重新洗牌。其理由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2012年,为缩短资金链条,京东商城收购了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布局独立的支付系统。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电商、互联网巨头建立和发展自主支付公司。此外,海外支付机构的进入也会加剧竞争。
另一方面,传统银行跨行支付问题逐步解决。一直以来,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发展都受益于传统银行无法实现网上收单的跨行支付问题,但随着超级网银和银联跨行支付通道的开通,传统银行将补足支付短板,并将压缩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生存空间。
“利率走廊”
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行业格局变化,而货币当局则更重视支付清算运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炼表示,由于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支付清算体系流转,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监管等工作中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例如在货币供应层面,报告认为,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降低了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需求;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所谓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者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金。目前,在大、小额支付系统中,银行基本上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结算模式,一家银行集中在省会城市的人民银行开立一个清算账户。
“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的集中管理也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在多个清算账户中同时持有准备金的数额,从而节约了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需求。”报告还称,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减少了交易中的在途资金需求,降低了由于预防动机所增持的货币量,因此增加了相应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谈到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方向时,报告还认为,“支付系统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操作平台”。
事实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实行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些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已实现依托于本国的支付系统,采取了“利率走廊”的调控方式。所谓“利率走廊”,是指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以上N个基点至再融资操作利率以下M个基点之间的基点范围。
这些国家利用“利率走廊”进行调控的基本做法是,在全额实时支付系统中,设置参与者在中央银行存款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两个不同利率,从而将同业拆借利率限定在两个利率之间。
报告引述一位前央行人士在2009年的话称,目前,支付系统的发展为试行“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提供了可能,可将隔夜自动质押融资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分别作为“利率走廊”调控区间的上下限。
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走廊”之间的关系,将公开市场操作定位为基础货币管理工具和辅助的流动性调节工具,而稳定短期市场利率的任务则主要由“利率走廊”来完成。为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