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娟
伴随着全球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反思,影子银行日益成为讨论焦点。在中国,自去年底以来,市场和媒体关于影子银行风险和监管问题亦有多方争论。
影子银行在欧美早就不是新鲜事物,而且其本身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在补充传统银行体系发挥信贷等功能之外,也成为系统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不过在中国,影子银行却只有不过数年的历史。有观点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中国金融系统的潜在雷区,一旦触发将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过亦有观点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重点是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监管和引导,通过厘清产权、强化监管让影子银行回到阳光下。
历史必然性
由于监管条例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各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不同。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给影子银行下的定义是“银行监管体系之外,能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风险,具有信用、期限以及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信用中介体系”。该体系有四个特征:期限的错配、流动性的转换、信用的转换、高杠杆。
根据FSB的评估,2011年末,全球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大概是70万亿美元,占金融中介总资产的1/4;其中美国和欧洲分别以25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占据了世界总水平的一半以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影子银行是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本身就是绕开利率管制的一种手段。这个体系出现或者存在并不是根本问题,问题在于缺乏监管,而且各种交易不够透明。”
美欧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历史也证明,影子银行的确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值美国仍然未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的Q条款仍在执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英法等欧洲国家。
全球对冲基金桥水基金首席投资官瑞·戴利欧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本身就是资本市场放开的必要过程。”
中国的“初级阶段”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进入壮年,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还处于幼稚园阶段,产品结构、运作模式、金融中介对手方的投融资关系都比较简单。
“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类大概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第二个层面,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第三个层面,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董事长王东明在上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
王东明称,根据不同统计口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大概是23万亿到25万亿元人民币,占到中国金融总资产的1/4左右。不过鹏睿金融咨询公司的刘鹏认为,这个规模里因为重复计算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
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使用的是同样的名字,但记者采访多位业界人士,他们都认为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是非常不同的。“其相同性在于非传统银行性,但在产品结构、交易主体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斯宾塞对本报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亦在上述论坛上表示:“美国市场上影子银行产品主要是基于证券化,基于提供流动性和杠杆放大的产品。欧洲市场上主导的产品是基于对冲基金为主体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这些产品都没有。其实是中国金融家、银行家很大程度上在金融管制、利率没有市场化、信贷投放存在严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场存在严格分割的情况下出现的准信贷行为。”
巴曙松认为,不管是从受监管程度还是杠杆使用率、期限错配等角度衡量,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并非典型性影子银行,而是准信贷范畴。“一方面,理财产品的发售都是经过审批登记,而且整体的期限分布短期化,基本上没有什么杠杆。”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仍然处于幼稚园阶段,而且监管机构对其有一定的监管,尚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太大的冲击。但在上述共识之下,不同观察者对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不一样的认知。
“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不在规模在速度,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尽管规模很大,但基本上是经过了三四十年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边积累风险边释放风险的,但中国在3年之内迅速积累到当前的规模,中间可能存在一些单方积累风险的问题,需要中国的投资者和监管者警惕。一旦发展过快,市场风险就会加大,监管就很难跟上市场的创新步伐。尤其是当中国的投资者并不是很成熟,而且投资渠道也并非多元化的情况下极易积累风险。”斯宾塞对本报表示。
而一家外资行的内部研究报告则认为,中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四类:首先是信贷发放标准更低可能引发类似于不良贷款的风险,而一旦出现违约则会影响上游的融资能力,进而流动性出现问题;其二是非银行企业和金融系统杠杆快速上升,该风险与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直接相关,因为杠杆上升过快,偿还资本相对较高,一旦融资成本上行,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都会出现问题;其三是流动性风险高于银行贷款,而且影子银行本身的顺周期性可能会降低宏观调控逆周期的政策调控效果,该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美国监管者正着力改善的一个问题;其四是隐性担保引发的道德风险,这主要是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
上述研究报告还认为,短期内系统爆发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但如果经济运行中出现高通胀则会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形成显著压力点。因为企业杠杆和借贷成本在过去几年内快速上升导致企业对高通胀的敏感性增强,因此与此前周期相比,中国影子银行当前的爆发点可能在于通胀压力在短期内快速上升。同时,在通胀上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一旦进入加息周期对企业形成的压力更大,一旦加息周期到来将会引发更强的连带不良资产损失。
刘鹏则认为,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更多的是针对个人投资者,而并非像西方那种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需要重点关注。
监管与成长同步
尽管影子银行给整个金融稳定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基础,在发展影子银行体系问题上,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该顺应需求、强化监管,实现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补充银行体系功能的作用。
“影子银行有三个方面的投资,它的出现是因为有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第一房地产是需要融资的,不管有没有意见,房地产是需要融资的。第二,平台公司,当地政府需要发展基础设施,也需要融资。第三,民营企业也需要融资。这完全是实际的情况。”经纶研究院总裁、银监会前首席顾问沈联涛在上述论坛上表示。
他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在于产权不清,也就是投资者放在银行的钱如果出了问题,谁来买单的问题,政府、银行还是个人买单。
沈联涛建议:“应该用国际水平厘清产权责任和负债在谁的手里,然后通过法制的形式将其确认,至少要由仲裁委员会来裁判负债是谁的,风险由谁承担。这是非常关键的改革,如果把这个做好,中国就把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厘清了,因为这个不厘清,金融市场很难发展。”
而上述外资行的分析报告则认为,监管部门可能在信息披露、标的资产、风险管理集中化和投资者选择/保护方面做出改进。该报告认为,监管机构不会压缩规模,增量控制,在渠道上进行清理,对参与渠道的金融机构的资质进行控制。
该外资行在报告中提出,考虑到稳步扩大的社会融资规模和发展公司债市场的政策,银行业流动性有利局面以及企业盈利复苏等利好因素,理财/信托产品及其他影子银行活动在2013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不过因为基数效应,增速可能有所放缓而且可能出现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