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加伟 上海报道
在2011年融资租赁行业稍加盘整后,去年该行业爆发式增长。
根据记者获取的天津租赁业协会最新融资租赁行业统计报告,2012年年底,租赁行业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突破万亿,达到15500亿元,而2011年底这一数字为9300亿元,同比增长了66.7%。
作为融资租赁行业实力的另一个标志性指标,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金去年末达1890亿元,同比增长36.2%,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2.2%。
“金融租赁有资本、有客户资源,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在3种租赁中(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外商租赁),金融租赁份额在变大。”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租赁业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会长屈延凯称。2012年末,20家金融租赁公司租赁合同业务总量为6600亿元,占融资租赁行业业务量超过四成。
根据上述融资租赁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共560家,同比增长接近90%。
记者发现,外商租赁去年最为活跃,外商租赁机构数达到约460家,比上年增加250家,增长超过一倍。金融租赁机构数则维持20家;内资租赁80家,增加14家。
不过与机构数增势相反,外商租赁的业务增长却处于三类融资租赁最末端。同时,据记者获悉,外商租赁也是三类融资租赁公司中,融资租赁合同规模2012年增幅唯一低于2011年增幅的。
屈延凯称,金融租赁要经过银监会严格监管,内资租赁要试点,相比较,外商租赁的审批效率最高,因此机构数增长较快。但是在客户资源等方面,外商租赁不及金融租赁,增速受到影响。
不过2012年,金融租赁公司在规模暴增的同时,补充资本金却极为缓慢,根据上述融资租赁统计报告,2012年末,金融租赁注册资本622亿元,注册资本增加17.8%;同期,外资租赁注册资本904亿元,同比增长76.9%。
在屈延凯看来,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颇类似银行分支行,业务资本消耗也很大,但增资-扩张-增资这种循环并不是长久路子。
记者获悉,目前交银租赁、农银租赁、国银租赁均在酝酿增资事宜。
上述报告也显示,2012年,整个融资租赁行业注册资本增速慢于融资租赁余额以及机构数的增长, 2012年末,融资租赁行业的整个行业资本充足率已下降为12.2%。而对于商务部管理下的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杠杆被要求10以内,行业资本压力明显。
“融资租赁公司不能走拼资本的老路,去年,在资产管理大放开以后,租赁公司需要和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合作,将资产运转起来,从而降低对资本金压力。”屈延凯称。
除了增资外,融资租赁公司还在寻求上市融资。据天津租赁协会披露,2012年以来,已有民生租赁、鑫桥租赁等超过10家融资租赁公司在积极筹备上市。目前,A股上市的融资租赁公司仅有渤海租赁(000415,股吧)一家。
另外,包括渤海租赁在内的几家融资租赁公司,正在酝酿发行企业债方式来筹措资金。
上述报告称,在资金饥渴背后,融资租赁公司还通过保理手段盘活自身资产,自2012年6月27日,商务部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保理公司60多家。
进入2013年以来,融资租赁行业火爆依旧,记者近期参加了上海融资租赁行业的交流会上,就遇到多家筹备中的融资租赁公司人士。
“如果今年‘营改增’问题能够处理的好,2013年融资租赁行业会延续去年的高增长。”屈延凯表示。
外商租赁机构翻番
行业暗存风险
根据上述报告,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据统计,从机构数量看,上海融资租赁公司居全国首位,合计123家;天津居其次,为116家;北京市居第三,三个地区机构数量超过行业60%。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分列4-8位。
以2012年末融资租赁余额最大的天津为例。天津市曾于2010年底发布租赁行业发展的多种政策,该地区的融资租赁公司迅速由21家飙升至105家,到2012年底,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达到3700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由于39号文件适用期为两年,到2012年12月31日即应废止,为此,天津市对促进政策进行必要的修订后继续颁发执行,执行期延长5年。”上述报告透露。
该报告还认为,对融资租赁的认知也影响区域发展,其披露,如经济活跃的温州市,至今没有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许多中小企业发生资金供应困难时,宁可以50%甚至100%利率的高利贷去饮鸩止渴。
此外,该报告还警示,中国融资租赁再度复兴后,一直在快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已经历了7个年头。按照一般规律,一些违规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其潜在风险将会陆续暴露出来,整个行业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考验。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存在一些企业设立融资公司仅为了牌照投资,并没有实际经营业务。
相反的是,“有的企业规模较小,但业务推动很快,资本充足率甚至不足1%。”上述报告称,有的综合性租赁企业在所开展的业务中,售后回租所占比重过大。但这一业务金额大、租期长,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
从监管上看,该报告称,有的监管部门采取放任的方式,认为企业出现风险属企业行为,按规定退出市场即可。有的监管部门则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平时对企业没有什么指导和检查,一旦出现风险则立即责令企业关闭整顿或清算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