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800余家拟IPO企业在资本市场大门外焦急等待,一边是上市公司豪掷巨额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14日,风帆股份(600482,股吧)(600482.SH)再次动用5000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截至目前,其已花费6.5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共计划500多亿用于理财计划,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近3倍。
2011年,90家上市公司共动用306亿元用于委托理财计划。2012年,上市公司数目增至176家,投资金额达693亿元。今年前两个月,上市公司计划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已超过去年的七成。
不同的是,超募资金成为重要资金来源。2012年12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明确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而此前,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限于自有闲置资金,不涉及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偏爱理财
上市公司一直偏爱理财产品,今年尤甚。
3月14日,风帆股份公告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5000万元。此前,已购买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粒金理财95期”理财产品,理财期限270天,预计年化收益率5.0%;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启盈理财2013年第120期(稳健型82号)理财产品,理财期限271天,预计年化收益率5.0%;宁波银行启盈理财2013年第121期(稳健型83号)理财产品,理财期限90天,预计年化收益率5.0%;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点金公司理财”之贷里淘金理财计划5000万元,期限81天,年化收益率4.6%。
至今,风帆股份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花费了6.5亿元。公司表示,将使用部分闲散募集资金阶段性投资于安全性、流动性较高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12个月内累计购买额度不超过10亿元。
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绝非孤例。3月12日,亚太科技(002540,股吧)运用暂时闲置的超募资金2.5亿元向上海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无锡锡山支行购买了“2101130084”理财产品与“利多多公司理财计划2013年HH086期”理财产品,年化率分别为4.15%与4.60%。
前三个月,亚太科技(002540.SZ)已用自有资金8300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3亿元购买了保本保证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后者一年之内的预期收益1436万元,与公司的季度利润相当。
3月13日,九牧王(601566,股吧)(601566.SZ)也公告称,将使用总额不超过10亿元投资于低风险、期限不超过一年的短期理财产品,包括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短期投资品种。
今年以来,已有百家上市公司计划购买理财产品,资金来源不仅仅是闲置募集资金、超募资金,更包括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其中绝大多数投向银行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认为,通过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可以提高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的使用效率,能获得一定的投资效益,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为公司股东谋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风险需注意
上市公司越来越偏爱银行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壮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7.6万亿元,超过信托业、保险业的资产规模。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31万亿,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比约为5.8%。而2011 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4.6万亿,2012年增幅高达65%。
理财市场规模如此之大,难免鱼龙混杂。而银行宣传表述也不乏误导之嫌。大多银行在信息披露、风险提示、投资资产披露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银行理财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陷阱不容忽视。近两年,关于银行理财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深发展、工商银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以及建设银行都曾被爆出理财产品丑闻。
一直宣传的所谓保本型、收益型、稳健型收益率也暗藏风险。
据Wind资讯统计,2012年,在到期的29089只理财产品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不到一半。所披露的基本上都达到或超过预期收益率。但值得注意的是,未披露的不少未达到预期收益率。
兴业证券(601377,股吧)报告指出,今年3月初,共有1006款产品到期,但在已公布的收益率中,产品实际收益率等于预期的有388款,而产品实际收益率大于预期的只有1款。
此外,业内关于理财产品影子银行风险的说法不一而足,资产池的运作模式更为各界诟病。上市公司在豪掷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其背后风险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