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来自市场的压力,监管部门的介入也在无形间加速了担保行业的两极分化。受中担、华鼎事件影响,去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整顿担保行业:一方面淘汰不合规的担保机构,另一方面则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
受银担合作收缩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去年全国多地担保业首现负增长。
近日,北京担保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北京各类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258.79亿元,同比增长5.14%。贷款担保在保余额776.53亿元,同比减少7.18%。其中,民营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额下降逾两成。
另外,广东、浙江等多地的担保业协会人士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去年担保行业整体情况“惨淡”,不管是新增担保额还是在保余额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民营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基本都呈现负增长。
长期来看,在银担业务收缩和监管部门整顿的双重压力之下,担保行业“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已成定势。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或将有更多的中小担保机构面临转型或退出。
银担合作陷入僵局
去年2月,受京广两地相继爆发的中担、华鼎、创富三家担保公司违规事件影响,绝大多数民营担保机构的业务被商业银行“一刀切”,进而导致全行业业务量急剧萎缩。
尽管距离上述事件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它们给担保行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仍在持续,陷入僵局的银担合作迟迟没有转好的迹象。
北京某大型民营担保机构董事长向本报表示,在银担合作的关系中,银行本就处于强势地位,经过这一波风险事件之后,银行对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必然会更加审慎,合作规模难以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
“目前担保机构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尤其融资性担保业务更是完全倚赖银行授信。因此,银担合作的持续收缩对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打击不言而喻。”他指出。
根据北京担保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12年,北京地区新增融资担保额848.32亿元,同比减少3.46%,其中新增贷款担保650.24亿元,同比减少6.33%。相比之下,非融资担保则发展稳定,截至2012年底,北京新增各类非融资担保747.62亿元,同比增长27.16%。
北京担保业协会会长李世奇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融资担保业务的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某些银行有恢复银担合作迹象,但短期内担保行业都没有明显好转的趋势。
浙江某民营担保机构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今年以来,银担合作的僵局仍未打破,绝大多数的民营担保机构仍被银行“拒之门外”。
“相比国有大行,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对于民营担保机构的接纳程度会高一些。另外,一些有政府和国企背景的民营担保机构也在逐步恢复与银行的合作。”他指出。
但上述负责人也表示,如今在与银行的合作过程中,民营担保机构除了要接受更为严苛的准入标准外,银担合作的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担保机构的作用正在被弱化,现在它更像是银行风险防控的一个附加手段。”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相比以前,银行更多地参与到了贷后、保后的管理中。
例如,现在银行会严格审查每笔担保业务的反担保措施,确定其能否覆盖银行贷款的风险。如果发现反担保措施不足,银行就不会批准该笔业务。
担保业“两极分化”
“不上不下,左右为难。”广东某大型民营担保机构董事长如是描述民营担保行业的现状。在他看来,一方面,银担合作的全面收缩令不少担保机构长期面临“无米下炊”的窘境;另一方面,行业前景不明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中小担保机构萌生退意。
据他介绍,去年广东地区(不含深圳)担保机构的总体业务量下降了15%左右。而在民营担保机构中,有20%基本处于歇业状态,还有20%因为无法获得银行授信而没有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担保行业两极分化的格局将会越来越明显。未来有实力的国有担保机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而大量实力较弱的民营担保机构则将面临着转型与退出。”上述广东某大型民营担保机构董事长指出。
从各地担保行业的统计数据来看,“两极分化”的形势已然显现。以北京为例,去年,该地区新增担保额排在前10位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额1154.81亿元,占到了全市新增担保额的72.36%;而排在最后50位的担保机构全年新增担保额仅为6.38亿元,占全市新增担保额的0.40%。
事实上,除了来自市场的压力,监管部门的介入也在无形间加速了担保行业的两极分化。受中担、华鼎事件影响,去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整顿担保行业:一方面淘汰不合规的担保机构,另一方面则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河南、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等地的监管部门均明确表示将在清理整顿之后,进一步缩减担保机构数量。而与此同时,不少地区开始抬高担保机构的准入门槛。
以安徽地区为例,根据2010年6月安徽省出台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担保机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然而,去年这个“门槛”则被抬高到1.5亿元。
广东省金融办人士也向本报坦言,通过清理整顿慢慢清退中小规模的担保机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是一个既定的思路。未来担保行业在数量上只会做减法,但总体规模上还是会扩大。
对于当前担保行业“两极分化”的格局,不少担保业人士也表示出了担忧。
李世奇就指出,从担保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担保机构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反而应该鼓励发展一些有特色的,适度规模的担保机构。
“例如,北京有一些针对特定商圈,或某区域的担保机构,他们的注册资本金都只有5000万,平均单笔业务也不过几十万,但每年还是能做到几个亿的规模。既服务了个体商户、农户,又获得不错的收益。”他举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