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春
作者简介:王胜春,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金融机构从业近20年。关注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内热点领域、小微企业金融、地方金融等领域,曾在《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发表署名文章《王胜春:莫让小微金融变成新泡沫聚集地》、《王胜春:差别监管推动小企业融资升级 》。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独家授权和讯网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
3月1日,香港限购婴儿奶粉的法令正式实施,并于当天截获10起违法案。根据香港婴儿奶粉限购令,成人出境限带两罐,违者可罚50万港元及监禁2年。此事一出,立即激起内地民众意见的强力反弹。
财新传媒主编王烁在其微博上认为“香港以入刑威胁大陆背奶族,既无良心,更属猪脑。大陆背奶族对香港奶粉供给确实造成短期压力,但很快会因国际乳业公司系统性重估香港市场需求而缓释。香港生命力全在乎桥梁中国与世界,管理者居然在奶粉上主动架设阻碍,说明其理念、良心、智力已荡然无存。香港立身之本何在?”“香港的立身之本,在乎自由港带来的制度套利。如今自毁长城。”
著名IT成功人士李开复也表达了相同意见“哪位香港朋友能解释一下,法制的香港怎么能推出这样可笑可耻的刑罚?”
管理咨询专家汪中求问道“香港政府为何不借助这个有利形势,把香港建成全球奶粉购销中心呢?世界上很多国家某类商品短缺,多数依赖进口也是常见现象,国际都市的香港为何要逆向而行呢?”
除了上述意见领袖的反对之声,自然还有大量赞成港府政策的发声者,认为政府主要是要为本地纳税人的利益服务,针对这一政策,最重要是内地政府部门要反省。
本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有关婴儿奶粉的措施,为何会成为民众热议的问题,对此事的争议到底分歧在哪里?
对任何一个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讨论,不可避免地会是对一个复合问题的讨论,这种复合性是因为第一个问题既会有市场交易的一般性,又会有具体商品或现象的特殊性,既会有宏观角度的观察,又会有微观角度的约束。单就此事而言,也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复合问题。
就此次香港律令限制对象而言,是针对“婴儿奶粉”的。但在很多人的讨论中,似乎模糊了这一对象,而笼统之为“奶粉”。那婴儿奶粉和奶粉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由于婴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多国对婴儿奶粉的生产是有严格限制的,甚至执行和药品同样的监管政策。根据网上的相关资料,美国婴幼儿奶粉被列入药品监管行列,所有美国厂商都要经过美国FDA认证,目前美国市场上经过FDA认证的仅仅四家奶粉生产商,雀巢,雅培,美赞臣,旭贝尔。德国也把婴儿奶粉当药品管。德国著名奶粉生产企业贝希特嘎德讷营养食品厂为了生产合格的婴儿奶粉,对奶源、生产流程、配方都有严格的制度,产品必须通过德国卫生部门的检测。由此可见,婴儿奶粉的生产并不能如某此评论人士认为的可以在短期内扩大产量。由于奶源的限制,包括奶牛的品种、年龄、疾病以及产地,甚至在3-5年的周期内,全球婴儿奶粉的产量都不会有明显增长。显然,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轻视了婴儿奶粉的特殊性,甚至连奶粉的特殊性也认识不足。
更由于此次风波的引发者是中国内地的消费者,想借此机会把香港打造成“全球奶粉供销中心”的构想基本上没有可行性,这种动辄要建“**国际中心”的思路只是国人惯常的思维逻辑,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那是不是因为香港历来以自由立身,就不应该对某个商品的交易进行限制呢?
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其根本的立足点是本国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婴儿奶粉的供给不可能有根本改观,内地消费者又如潮水般涌入香港,且呈日益增长之势的情况下,本地婴儿奶粉价格不断上涨、经常断供,已经影响本地婴儿需求时,香港政府出台此类政策其实是正常反应,因为他首先是为香港纳税人服务的政府。
此外,就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从近几十年的发展看,其实是成也自由,败也自由。过去由于自由政策,香港得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亚洲经济的翘楚。也因为自由政策,无论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次贷风波,香港经济都受到重创。而在香港需要稳定的时候,当公众的利益需要保障的时候,香港政府也是不啬于管制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对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执行高额罚款,90年代末对国际投机资本进行打击,到前不久对双非产妇进行限制。
再进一步看,香港政府的限制对谁的利益损害最大昵?如果简单的归类,受奶购政策影响较大的群体主要有三个:一是近港居民,二是远港居民,三是水客。由于这次限制并不是完全的一刀切、完全斩断的限制,每人离港可以带两罐婴儿奶粉,而且没有出入限制,所以像深圳等地的近港居民是可以通过多次往返解决自己的需求的,其成本是有限的。对于那些远港居民,其成本增加是比较多,但其上限是购买内地正常进口,含了关税及各项税费的价格。而对于水客的影响,可以看看网上聚焦在罗湖口岸交易的照片,这些政策很可能会从根本上动摇这个行业存在的可能。
从对此事的讨论,可见我们的日常的争执中,常常像把奶粉和婴儿奶粉混同,把宏观政策和具体管制混同一样,把许多有关联,但并一样的事情放在一起,像多年前的“春节期间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去年十一开始的“高速路节假日是否应该免费”,“银行是否应该有如此多的收费项目”等问题都是如此。虽然说真理越辩越明,但如果没有把每一个问题的复合性认清楚,总是在总体上、宏观上讨论,总是凭着对事情的本能反应,而不是系统思考,讨论难免会成为无意义的打嘴仗。
在讨论中,很多人对香港政府的限制大为光火,却未对为什么内地消费者需要远赴香港求购婴儿奶粉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是令人遗憾的。内地能不能对进口婴儿奶粉取消各种限制?内地能不能对奶粉生产实施可信的监管?面对一个消费需求近似刚性的商品,如何才能让十数亿人口的需求不要冲击,或者尽可能少而且短地冲击仅有700多万人的香港市场呢?这些问题其实比抨击香港人的智力、能力、良知更有意义!
(王胜春 经济学博士 高级经济师)
未经和讯网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发布此稿件,违者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