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期货 > 正文

寡头控量保价 维生素价格强势上涨-期货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0:16:0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在必须消费需求稳定,供应厂商的背景下,近年来生物素等维生素化合物价格走出一波凌厉涨势。作为维生素生产大国,国内近六成维生素出口国外,供应趋紧,需求增加,价格往上走成为自然。从下游需求来看,维生素的下游

在必须消费需求稳定,供应厂商的背景下,近年来生物素等维生素化合物价格走出一波凌厉涨势。作为维生素生产大国,国内近六成维生素出口国外,供应趋紧,需求增加,价格往上走成为自然。从下游需求来看,维生素的下游需要主要来自于饲料,而饲料企业对维生素成本涨价敏感性相对其他成本较弱,上游维生素有一定涨价空间。另外,在制作工艺、环保要求方面,维生素行业门槛相对高,保障寡头格局相对稳固,利于产品控价保量。

维生素价格强势上涨 国内厂商话语权提升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大幅调整,短期影响库存原料价值下跌,若持续时间较长,则会影响化工品下游补库存意愿和节奏。在此背景下,利好化工产业链下游段,尤其是化工品、化合物各子行业盈利空间将拓宽。

作为化合品中的必须消费品,维生素是重要的化合物之一。近年来,在必须消费需求稳定,供应厂商的背景下,近年来生物素等维生素化合物价格走出一波凌厉涨势。

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最新报价显示,VA欧洲市场报价涨至每公斤74至75欧元;VE报价涨至每公斤8.2至8.6欧元;VD3报价涨至每公斤20至25欧元。

作为维生素生产大国,国内近六成维生素出口国外,供应趋紧,需求增加,价格往上走成为自然。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3月10日最新报价显示,国内VA的报价已经涨至每公斤460至500元(2月初价格为每公斤310至325元,下同),VD3报价每公斤135至150元(每公斤97至100元),VE报价每公斤67至72元(每公斤47至50元)。

而涨价幅度最夸张的当属VB1与2%生物素:VB1国内报价已经从2月初的每公斤155至160元,翻倍涨至每公斤300至345元;2%生物素也由2月初的每公斤158至180元上涨至每公斤300至345元,也是成倍增长。

从全球维生素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巴斯夫和帝斯曼三极格局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趁着国际巨头生产布局调整时机,我国相继突破相关维生素品种生产技术封锁,2006年,我国维生素总产量15万吨,占全球份额的46%;到2015年,中国维生素总产量26万吨,占全球份额上升至70%。

实际上,维生素行业的竞争格局经过多年企业并购整合、生产企业调整、产业国际转移,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集中度。目前全球维生素行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了以我国为生产中心,海外德国巴斯夫、荷兰帝斯曼(DSM)补充三极生产格局。

下游饲料占比大 对涨价敏感度不高

从国内生物素厂商来看,新和成(002001,股吧)、圣达生物(603079,股吧)是全球生物素前2大厂商,两者生物素(2%)产能分别为7500、5000吨。两公司目前均已开工。浙江医药(600216,股吧)和海嘉诺则因故导致生物素工厂不能开工,而安徽泰格则因专利到期,也不能继续生产。目前生物素市场上只有3家供应商,产品供不应求,但仍有工作人员表示暂时不考虑扩张产量,“因为需求端还没有明显增长,而且渠道商手中也有库存。”

如果以维生素E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的统计显示,以50%VE粉计,当前全球总产能为28.06万吨,CR5=78.0%,近年来开工率在75%以上。

从下游需求来看,维生素E的下游需要主要来自于饲料,下游需求包括饲料67%,医药及化妆品28%,食品饮料5%。这其中,又以猪饲料占比最高,根据2018年国内饲料消费情况,猪饲料占比43%,肉禽饲料占比29%,蛋禽饲料占比13%,水产饲料10%,反刍饲料4%,其它饲料2%。

虽然维生素对畜禽饲料而言,需要量极少,但对维持畜禽正常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必须消费品之一。

由于维生素在饲料中添加量小,因此饲料行业对维生素涨价不敏感。维生素在各种畜禽饲料中因动物类别、育龄、健康状况等添加量各不同,但是吨饲料添加量最高仅有克级别,如维生素E每吨饲料添加50克,有的甚至只有毫克级别。

在饲料成本占比中,微量矿物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预混料占5%左右,单品种维生素在饲料成本中占比就更小,维生素不是饲料企业成本控制主要考虑因素。

寡头保量控价

另外,在制作工艺、环保要求方面,维生素行业门槛相对高,保障寡头格局相对稳固,门槛主要体现在技术、环保,例如生产工艺复杂、关键原料难获取、废水处理难度大等,维生素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水量大、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部分含有部分难降解污染物,PH值相差较大,废水带有颜色和异味,高浓有机废水多间接排放,水质不均处理困难。特别是国内环保督查以来,部分小的维生素企业迫于环保成本高而退出,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

单个维生素品种中,70%以上市场份额通常由4家以内企业占据,并且寡头之间具有一定默契,倾向于控量保价,维持行业可观盈利,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单个品种市场体量小,潜在进入者中的“大企业”对此兴趣不大,VE为例,全球需求约20万吨(粉),单价50元/kg,对应市场规模100亿。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