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来源,占总肉食量的60%以上,2018年猪肉产量约达到5404万吨。我国素有“猪粮安天下”之说,猪肉的生产安全和有效供应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生命健康,又关乎社会稳定。
近期,国内出现一批专业“炒猪团”,利用非洲猪瘟疫情,制造恐慌情绪,诱使养猪场户抛售。7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通知指出,近期,有一批专业“炒猪”团伙通过先向养殖场(户)丢弃死猪,然后制造和传播养殖场(户)发生疫情的舆论,再大幅压低价格买猪等方式从事“炒猪”活动。通知要求,各地要提高警惕,积极防范,一旦发现上述“炒猪”行为要及时固定证据,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实际上,月初浙江省公安厅对外通报浙江省公安机关打击食品违法犯罪的有关情况,曝光上半年十大食品犯罪案例,其中就有“温州瑞安季某等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食品标准猪瘟肉案”。据猪动力网报道,在养猪业对抗非洲猪瘟摧残的同时,不法分子看准猪价高涨的利润空间,形成一条利益链条的犯罪团伙,从广东、广西再到河南、安慰江西等地,挑选养猪密集区域,进行非法宣传、造谣生事:“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母猪及大育肥猪都要死完了,保住保育说不定还能留点种(因为这些小猪他们不要),抓紧把母的和大的卖掉,不卖掉1毛钱都没有了。”
谣言使猪场失去饲养信心,形成集体恐慌。随后,不法分子将病死猪或一些内脏丢在未发生疫情的猪场周边或墙院之内,制造一种病死猪无人处理的假象,恐吓养猪人保险不管,政府不管。最后达成养猪人恐慌淘汰,越淘越多。
据相关人士分析,涉非洲猪瘟相关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养殖环节制售病死猪。在养殖生猪过程中,一些不法人员发现疫情不及时上报并按照规定无害化处理,私自对外出售,甚至有的企业、个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制售病死猪犯罪网络。二是屠宰环节私屠滥宰。不法分子未经有关监管部门许可,私设屠宰厂,非法从事生猪屠宰、销售等活动。三是运输环节非法贩运。有的企业、个人为减少损失,顶风作案,跨疫区贩运生猪。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非法购买检验检疫证明,使得未经检验检疫甚至传播疫情的生猪成功获得“合法”身份,从疫区运输、销售至屠宰场,虽有合格证明但实际并不合格。办案过程中还发现,一些不法分子请托官方兽医违规开具检验检疫证明问题较为突出。
生猪养殖行业三大痛点之首就是生猪疫病与疾病。大型养殖场发生一次疫情,一二十年的财富积累就付诸东流。一年多以来,从“三公里一万五千多头生猪扑杀”到现在复产成功输出第一批,养殖业和广大消费者在疫病问题面前经历了恐慌到逐步理性对待。记者了解到,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保险公司已经推出了生猪疫病强制扑杀险,因高传染性疾病疫病导致的重大疫情并由政府实施强制扑杀的,可以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供应缺口短期难填,预期猪价仍将上涨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的6月价格指数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同比看,上涨2.7%,涨幅与上月相同;从环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依旧是影响物价走势的核心因素。鲜果、猪肉同比涨幅创出新高。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1.1%,涨幅比上月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5个百分点。
据了解,由于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北方地区首发,带来的供应缺口在今年6月份开始显现,仅一季度辽宁省生猪存栏量同比降幅就达到23.9%,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生猪总存栏同比下降22.9%。分析人士预计,未来猪价仍会保持上涨态势。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非洲猪瘟频发,疫区封锁禁止调运。根据农村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非洲猪瘟疫情叠加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降幅较大,市场供给阶段性趋紧。3月以来猪肉价格就启动了上涨模式,猪肉持续高位运行。从6月份的情况来看,全国生猪平均价上涨幅度在一元以上。据新牧网猪价指数监测显示,6月全国猪价整体趋势向上,截止到7月3日猪价指数为133.78,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8.40元/斤。夏季本是猪肉消费淡季,但今夏猪价尤其“特立独行”。7月部分地区猪肉每公斤价格达到40元左右,比春节前还要高。
猪价高涨让市场上卖猪肉的摊位较以往也冷清了许多。多年经营猪肉生意的商贩表示,由于猪肉价格一路走高,来买肉的顾客明显减少。“现在本来就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加之猪肉价格短期内猛涨,许多消费者都是光问不买。”
近日,根据农村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5个省区的非洲猪瘟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意味着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跨省调运也会逐步的恢复正常。但是前期生猪产能的大幅缩减,即使封锁全面解除,供应缺口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农业农村部6月12日公布的2019年5月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显示,2019年5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减少4.2%,比去年同期减少22.9%。能繁母猪环比减少4.1%,比去年同期减少23.9%。由于生猪产能恢复需要一定周期,预计后期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
本月初,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央视财经评论》节目中也表示,去年8月份以来,生猪产量整体不足。虽然消费有所下滑,但不及生产减少的幅度,预计猪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今年下半年更为明显。但他提到,这种高位运行并不意味着不断上涨,只是相对年初以及去年同期价格较高。
猪价启动能否再次点燃股票行情?
今年年初猪肉概念股股价一飞冲天,多家企业出现100%涨幅。近日,天康生物(002100)、新希望、温氏股份等陆续发布6月份生猪销售数据,多家公司生猪养殖收入同比获得明显上升,猪周期回升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经过两个月的回调之后,猪肉概念行情是否会重演年初的大涨行情?
去年以来,以温氏股份、牧原股份(002714)为代表的大盘猪肉概念股,和以正邦科技(002157)、天邦股份(002124)为代表的中小盘猪肉概念股颇受市场关注。从机构持仓占比来看,机构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逐渐部署猪肉概念股。截至2018年年报,四只猪肉概念股,天邦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机构持股数量占流通A股的比例分别为23.15%、62.36%、56.49%和11.74%。从北上资金净流入来看,牧原股份的追捧程度最高,其陆股通占流通A股比例,今年以来迅速提高。
然而,近期养猪股的股价却与猪价有些背离。5月底猪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但是养猪股并没有随着猪价上涨再创新高,仍旧维持振荡趋势。进入6月后,猪价持续上涨,由5月31日的15.51元/公斤上涨至6月29日的17.35元/公斤,涨幅11.86%,而同期主要养猪股的股价均下跌,正邦科技、天邦股份、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唐人神(002567)和新希望分别下跌18.97%、27.88%、8.98%、7.20%、21.96%和15.54%。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前期猪价上涨预期的兑现,许多博弈周期性的资金在这个位置选择离场,而5月出栏量低预期,市场对短期出栏数据过度恐慌,叠加疫情持续扩散,使得市场对于公司的成长性产生担忧。
根据各上市公司生猪销售情况公告,5月份多家企业的出栏量均出现环比下滑的情况:牧原股份(-15.87%)、正邦科技(-28.48%)、天邦股份(-9.04%)唐人神(-13.02%)。可见,对于养猪股而言,在猪瘟和周期的双重叠加影响下,产能是影响股价的重要要素。7月1日开始,温氏股份、新希望、唐人神等公司陆续公布6月生猪出栏量情况,出栏数据可以说超市场预期,市场对出栏量和中报业绩预告担忧逐步缓解,上周养猪股的股价开始企稳回升。
财经评论员万喆提醒广大投资者,疫情风险尚存,切勿盲目投机。据她介绍,猪肉的生产,包括养殖、生产加工,包括供应,都是一个整体的链条,“从中间生产环节看,我们也能够看到,5月份出产价上涨50%多,猪肉终端价格只涨10%—20%,猪肉上涨的原因不只是猪瘟,包括长期的周期性因素在里面,从这点看,这部分的经济压力其实是很大的。”在她看来,从投资角度看,不建议看到猪的相关题材就去投它。特别是近期猪瘟疫苗的谣言使得很多人跟风炒作,完全属于投机行为。而相关疫苗的研制、投产、使用也需要一定时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投资者还是要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