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没落的房市,昔日大佬一夕成房托

[2015-07-21 16:00:03] 来源:转载 编辑:泗水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目前很多人对投资国内房地产项目的信心不足,于是,有些人已经将目光彻底转向了海外房产市场,还有些人干脆直接回归了实业。资本究竟该去往何方?这不仅是当前温州炒房团的困

  也有“表演团”

  “这个楼盘两万元起很便宜,我觉得三万元都不贵!”4月19日瑞安房展会上,一位50多岁模样的中年男子,对正在以看房者身份询问某一楼盘价位的法治周末记者说。

  但在场的另一家置业中介直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那个人就是所谓的“房托”,“他还曾经跟我谈过服务费问题,说是如果一套房子卖出去的话要返给他10个点,我当时差点没晕倒,要价简直太狠了”。

  “现在所谓的温州炒房团成员很多都变质了,有些成了‘会虫’,还有些当起了职业‘房托’。”前述徐总微微一笑,“很多都是表演团。”

  徐总介绍道,所谓“会虫”,就是一些所谓的温州炒房团成员,并不是真正去炒房。由于开发商要承担前来看房者的一部分费用,包括差旅食宿等,他们 也就顺道过来打发一下无聊时间,顶多就是现场摸个奖、拿个礼品,根本没有买房意向。很多成熟楼盘的开发商对这些人都是很反感的,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会破 坏楼盘的销售形象。

  温州中梁地产常务副总经理陈永锋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公司每次开盘也都会遇到这种“会虫”,一旦发现就会找人将其“请出”会场。

  “原来房地产走下坡路的时候,有些地方的楼盘负责人也会请来一些所谓的温州炒房团,这些人也就是后来的‘职业房托’。”徐总神秘地问记者,“你有没有注意当天的房展会现场?”

  还没等记者回答,他就接着说道:“做开发商做久了,很多老面孔我们都很熟悉的,昨天我也在现场,看到那里几乎80%都是这种人。”

  徐总紧接着叹了口气:“那你也就知道了,现在温州的房市究竟是怎样一种现状。”

  “这里还有一部分人原来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州炒房团成员,只是可惜后来走了这条歪路。”徐总对记者说,“那天上午一个女人风风火火地带着一群人从大巴上下来入场,带头的那个女人就是一位曾经的炒房团团长,并且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只可惜现在她选择了这种大家所不齿的方式来继续自己的事业。其实这样做下去根本没有前途可言,会毁了自己的牌子和名声。

  “非典型”炒房团

  “我现在经营的团队可以叫做‘非典型’炒房团了。”孔帅一笑,“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转型吧。”

  对于什么是“非典型”炒房团,孔帅解释称:“就是和以前典型的大巴车炒房团截然不同。”他现在经营的炒房团队,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性,对其进行市场价值评估,再对自己旗下的客户逐级进行筛选,最终圈定出适合的群体组织进行看房投资。

  这一套流程,用孔帅的话来说就是“圈层营销”。

  “我们现在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的品牌推广;一种则是帮助开发商做营销方面的工作。”孔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们会更倾向于找一些开发商获益,温州客户也能赚到钱的项目,这样我们同样也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报酬,因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而且这几年炒房团也在向着品牌化方向发展。”孔帅说,“这也是一种压力的推动,以前很多较有名气的温州炒房团近几年都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个市场不好做,转型也基本可以说是被逼的。”

  “国内的房市我们已经很少涉足了。”徐总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过去温州就有人到海外房产市场去,现在做海外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了。再像以往那样死盯着国内市场,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而孔帅的团队也早已将经营重点放到了国外项目上去了,此次和绿地集团合作的韩国济州岛项目正是很好的一个体现。

  “其实还有一些温州资本在向实体回归。”孔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以前他曾经接触过的一些炒房团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在做一些完全与房地产无关的实体项目了。

  “炒房赚不到钱,手头的钱又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向,这就自然逼着他们回归到实体经济来,做一些比较好的实体项目。”孔帅介绍说。

  与陈俊涉足工业地产项目类似,孔帅自己也在做一些工业区的项目。“去年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业区,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这方面的事情。”孔帅告诉记者,“工业区里面的企业有技术缺资金,而很多温州人则是有资金没投资方向,如此一拍即合。”

  “投资没方向,这是温州目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二月丫头”告诉记者,“现在高利贷没人敢放了,房子也没得炒了,暴利没有空间了,财富不上涨了,甚至资本拿在手里还在因为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

  “二月丫头”对此很是忧虑:“现在温州资本正在向海外蔓延,不过也只是一种试水,目前很多温州人仍旧没能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投资方向出来。”

  “资本究竟该去往何方?这不仅是当前温州炒房团的困惑,甚至也可以说是温州人的一个普遍困惑。”徐总感叹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