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民国时期商界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2015-07-08 16:52:02] 来源:未知 编辑:财若夜雨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十三行路口的民国建筑。本版撰文@省城风物本版摄影陈晓平近代广州银钱业实力雄厚,历经辛亥、二次革命、讨伐龙济光、驱逐桂系、镇压商团、陈炯明叛变、省港大罢工、北伐、

  何雅各 和平东路87号永泰隆银号

  自杀身亡的“金融巨子”

  何雅各,广东新会人,1911年出生于广州,高中毕业后先后供职小学、税局、海关,一边工作一边仍到广州大学、国民大学读书,1941年任财厅主任秘书,兼做生意,积资甚多。1945年日本投降后,何雅各选定有财政部注册牌照的永泰隆银号,与之合作。永泰隆在沦陷期间歇业,原业主许吉如出牌照和铺位,何雅各与友人注入资金,改组为永泰隆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并担任银业公会常务理事,在商界长袖善舞,被称为“金融巨子”。

  何雅各因炒卖外汇出现巨额亏损,又遭到中央政府追查,情急之下,于1947年12月24日7点,从永泰楼楼顶跳下,砸到大华酒家后座的金菊厅,自杀身亡,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当年的广州媒体由此大发感慨:“一叶知秋,中国经济早已进入秋天肃杀之境了。生产破坏,农村解体。工业崩散,商业凋残,金融枯竭,市场紊乱,失业日多,民生困蔽,情势岌岌乎不可终日。何雅各之死,正像一遍枯树上的一片红叶飘下,警告我们:中国经济已进入可怕的深秋,……更可怕的严冬就在眼前了。”“不肖的经济,孕育出不肖的商民。但不肖的政治,才领导出不肖的经济。”

  结语:十三行传统金融区的末路

  自广东钱局开铸银毫,广东市场银两、银币与纸币并用,但若滥发纸币太多,市场会拒收纸币,转向白银,故实际上仍是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对当时中国经济有很大好处:一是不需要囤积外汇,不存在汇率风险,二是币值相对稳定,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工商业迅猛发展。特别是1929年陈济棠统治广东以后,广东政局稳定,传统金融业虽有波折,总体仍然十分繁荣。

  因美国大举收购白银,1935年冬,南京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要将白银“收归国有”。陈济棠趁机将广东境内白银收入省库,此后即通行纸币。1938年广州沦陷,银业遭受重大打击。到抗战胜利后,因生产未能恢复,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加剧,银号难以在这种环境下做正常的存贷业务,有的关门,有的迁移港澳,部分转向炒卖黄金、港币的投机业务。

  在内战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国内资金大量通过上海-广州-香港这个链条外逃,广州成为最重要的中转站,银号、找换店在这里面担任起关键角色。十三行一带银号至此完全转型为投机市场,扰乱了金融秩序。专门买卖外汇的找换店,被人叫做“剃刀门楣”,意思是客户进出都被刮一笔。

  为维护人民币的威信,统一金融市场,华南分局、广州市军管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决心打一场金融战役,扫荡十三行“剃刀门楣”及不法银号。1949年12月5日清晨,广州市军管会组织有关人员2000多人在中山纪念堂秘密召开大会,广州市副市长宣布将取缔所有非法金融点档,并作了分工部署,由公安局武装干部率领警察、工人、学生实施查封行动。

  下午2点,广州市公安局局长陈泊亲自带队,各路人马共6000多人包围十三行地区,一举查封不法银号170家、“剃刀门楣”549档。曾经为工商业繁荣服务出过力的广州银钱业,抗战后沦为外汇投机渊薮,终于走向了末路。 
查看更多:民国 银行 财经网

为您推荐